山西省地圖:
山西省行政區劃地圖
【晉中地圖】:
【晉中百度地圖】
【晉中公交線路查詢】
【晉中搜狗地圖】
【晉中google地圖】
【晉中圖吧地圖】
【晉中城市吧地圖】
【陽泉地圖】:
【陽泉百度地圖】
【陽泉公交線路查詢】
【陽泉搜狗地圖】
【陽泉google地圖】
【陽泉圖吧地圖】
【陽泉城市吧地圖】
【太原地圖】:
【太原百度地圖】
【太原公交線路查詢】
【太原搜狗地圖】
【太原google地圖】
【太原圖吧地圖】
【太原城市吧地圖】
【長治地圖】:
【長治百度地圖】
【長治公交線路查詢】
【長治搜狗地圖】
【長治google地圖】
【長治圖吧地圖】
【長治城市吧地圖】
【大同地圖】:
【大同百度地圖】
【大同公交線路查詢】
【大同搜狗地圖】
【大同google地圖】
【大同圖吧地圖】
【大同城市吧地圖】
【晉城地圖】:
【晉城百度地圖】
【晉城公交線路查詢】
【晉城搜狗地圖】
【晉城google地圖】
【晉城圖吧地圖】
【晉城城市吧地圖】
【臨汾地圖】:
【臨汾百度地圖】
【臨汾公交線路查詢】
【臨汾搜狗地圖】
【臨汾google地圖】
【臨汾圖吧地圖】
【臨汾城市吧地圖】
【呂梁地圖】:
【呂梁百度地圖】
【呂梁公交線路查詢】
【呂梁搜狗地圖】
【呂梁google地圖】
【呂梁圖吧地圖】
【呂梁城市吧地圖】
【朔州地圖】:
【朔州百度地圖】
【朔州公交線路查詢】
【朔州搜狗地圖】
【朔州google地圖】
【朔州圖吧地圖】
【朔州城市吧地圖】
【忻州地圖】:
【忻州百度地圖】
【忻州公交線路查詢】
【忻州搜狗地圖】
【忻州google地圖】
【忻州圖吧地圖】
【忻州城市吧地圖】
【運城地圖】:
【運城百度地圖】
【運城公交線路查詢】
【運城搜狗地圖】
【運城google地圖】
【運城圖吧地圖】
【運城城市吧地圖】
山西,簡稱晉,又稱“三晉”,是中國的一個省,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歷史
-
主條目:山西歷史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的古遺址,號稱“地上文物中國第一”。傳說中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板(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境內建過都。臨汾有堯廟、堯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龍門則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門口。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在山西境內的諸侯國有:晉國、魏國、耿國、虞國和霍國。其中大部分地區屬于晉國,所以今天山西簡稱為晉。晉國起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葉封弟”)。太原著名的旅游勝地——晉祠就是紀念叔虞的祠堂。到晉文公重耳當政時,曾經稱霸中原。公元前453年發生了晉陽之戰,趙,魏、韓三家聯合消滅智氏,這場戰爭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晉國的局面,史稱“三家分晉”,至前403年晉國滅亡,許多歷史學者認為戰國時代正式開始。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稱為“三晉”。當時,趙國的都城在晉陽(今太原西南),韓國的都城在平陽(今臨汾)、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北),戰國中期以后分別遷都到今河南、河北。
秦漢到南北朝
秦始皇統一中國,把全國劃分為49郡,先有太原郡、上黨郡,后擴至5郡:雁門郡、代郡、太原郡、上黨郡、河東郡。
漢光武帝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6年),曹操把今山西境內的匈奴人分為五部:并州茲氏(在今汾陽〕為左部;祁(今祁縣)為右部;蒲子(今隰縣)為南部,新興(今忻州)為北部;大陵(今文水)為中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在武鄉居;鮮卑族拓跋部在代縣和大同居;氐、羌在陜、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304年,匈奴首領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起兵,自稱漢王。此后,由于連年戰亂,山西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
386年,鮮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北魏逐步統一北方。后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的實權落在大將高歡的手中。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高氏父子以晉陽為別都。北魏時佛教興起,寺院有三萬所,僧尼多達200萬。云崗石窟在這一時期(453年—495年)修鑿完工。交城的玄中寺也于472年開始創建,成為曇鸞大師所創佛教凈土宗的誕生地。
隋.唐.五代.宋.金
隋朝時,山西隸屬冀州,其經濟占重要地位,大業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從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七年后統一中國。唐朝對山西十分重視,認為這里是“龍興”之地,把太原定為北都。山西的經濟發展曾經居于全國的前列。那時,全國共有18個鹽池,河東就占了五個,一個產鹽萬斛,供應京師,被柳宗元稱為“國之大寶”。唐代出現的山西名人很多,如薛仁貴、女皇武則天、名相狄仁杰等。隋唐時期,佛教興盛,五臺山在那時已經是寺廟林立的佛教圣地。
五代十國時期,李存勖、石敬瑭和劉知遠所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后晉(936年-947年)和后漢(947年-950年),都是以太原為依托,奪取中原的。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山西北、中部建立了北漢。劉崇依靠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對抗。
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領大軍滅北漢,并將晉陽城放火燒毀。982年,宋王朝派大將潘美在今太原市區重建新城。北宋時期,山西再度出現了繁榮景象。太原產的銅鏡和剪刀遠銷各地,遐邇聞名。宋真宗之后,山西境內已開始用煤作燃料。
金代時期.靖康之變后,金兵入侵使北方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山西因有太行山為屏障,受戰火摧殘比其他地方相對較少,經濟文化還比較發達.經過金世宗和大定之治和金章宗的明昌之治后得到恢復和發展,平陽府(今臨汾)成為當時金國的造紙中心。
蒙古帝國入侵金國的河東北路和河東南路,殘破山西,千里無人煙。這里長期屬于蒙古帝國之燕京等處行中書省。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元帝國建立后在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領明軍,進入山西,設山西行省。朱元璋封他的三個兒子為藩王,駐扎山西:朱?為晉王,駐在太原;朱桂為代王,駐在大同;朱模為沈王,駐在潞安(長治),修筑明長城,防備北元的侵擾。明初,曾從山西大量移民充實人煙稀少的華北平原。洪洞縣的大槐樹曾是著名的集合點,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傳著:“若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諺。初置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沿襲至今。
清代,朝廷把明長城以外的呼和浩特等地劃入山西,山西共設9府、16州、108個縣。山西的商業與金融業十分活躍,出現了聞名全國的山西票號,山西商人在全國建立了許多山西會館或山陜會館。
地理
山西處于中緯度地區。山西坐落于黃土高原東部,有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座大山,省內最高峰是五臺山,3058米。境內由東北到西南依次分布著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長治盆地。
山西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溫差較大;夏季降水集中,春秋時間短。接鄰省區:河北、陜西、河南、內蒙古。
區劃
現今,轄有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地圖 |
# |
行政區 |
行政級別 |
 |
1 |
太原市 |
省會城市 |
2 |
長治市 |
地級市 |
3 |
大同市 |
地級市 |
4 |
晉城市 |
地級市 |
5 |
晉中市 |
地級市 |
6 |
臨汾市 |
地級市 |
7 |
呂梁市 |
地級市 |
8 |
朔州市 |
地級市 |
9 |
忻州市 |
地級市 |
10 |
陽泉市 |
地級市 |
11 |
運城市 |
地級市 |
人口
2006年底,全省總人口為3374.55萬人。2006年全省出生人口為38.6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48‰。2006年全省死亡人口19.28萬人,死亡率為5.73‰。2006年全省總人口中,男性為1725.49萬人,占總人口的51.13 %;女性為1649.06萬人,占總人口的48.87%,性別比為104.63。自然增長率為5.75‰
山西省各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山西省 |
156,804.81 |
33,925,800 |
33,923,444 |
太原市 |
6,959.96 |
3,457,100 |
3,553,142 |
大同市 |
14,176.01 |
3,159,700 |
3,094,247 |
陽泉市 |
4,451.91 |
1,313,700 |
1,282,378 |
長治市 |
13,864.84 |
3,269,300 |
3,237,526 |
晉城市 |
9,484.43 |
2,223,300 |
2,147,768 |
朔州市 |
10,662 |
1,526,500 |
1,528,954 |
晉中市 |
16,408.34 |
3,109,300 |
3,138,842 |
運城市 |
14,106.66 |
5,046,000 |
4,972,112 |
忻州市 |
25,180 |
3,072,600 |
2,998,134 |
臨汾市 |
20,589.11 |
4,172,200 |
4,269,126 |
呂梁市 |
21,143.71 |
3,576,100 |
3,701,215 |
經濟
日升昌匯通天下匾額,晉商鼎盛時期日升昌票號幾乎壟斷金融
明清時晉商是全國著名商幫,勢力影響遍及中國及東南亞、日本,更遠達俄羅斯、歐洲和印度。19世紀山西票號也風行全中國。晚清山西的商業和金融業在種種壓迫下漸趨衰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小三線建設”及“支援內地”之惠,社會經濟曾一度快速發展。文革期間集體主義建設突出,曾涌現了象大寨這樣的集體主義經濟模范。毛澤東為此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改革開放后經濟轉而主要依靠地下豐富的煤炭資源,逐步依托煤發展電力及煤化工,大同、太原等地均有大型煤礦。近些年來,山西正在逐步扭轉以資源密集型產業為重點的單一經濟模式,努力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上做文章,并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
山西是工業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和煤炭生產大省。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山西屬于中等發展速度省份,經濟總量居全國中等水平。按絕對數比較,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64.74倍;按可比價格比較(以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5%,低于同期全國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于云南、陜西等13個省市區居全國第十四位。1978年-2008年,山西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一直在第15位至第21位間輪替,1978年位居全國第15位,1990年居第18位,1995年居第20位,2004年居第16位,2006年開始穩居第18位。GDP總量的發展,1995年突破1千億元,2007年突破5000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95年首次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3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2008年突破2萬元(全國2008年突破2萬元)。
2007年,山西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5,696.15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4.2%,占全國的比重為2.1%;其中第一產業313億元,占GDP比重為5.49%;第二產業3,394.69億元,占59.6%;第三產業1,988.46億元,占34.9%;人均GDP為16,835元,次于黑龍江、新疆等14省市區居第15位[1]。山西的經濟結構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大的比重,其中煤炭工業占有重大比重,其著名企業有大同煤礦集團、太原鋼鐵集團、陽泉煤業、潞安礦業、太原重型機械、南風化工、中條山有色金屬、長治鋼鐵、經緯紡機、海鑫鋼鐵、山西焦煤、晉西車軸、漳澤電力、晉煤集團、蘭花集團等重工業集團。
根據中國GDP統計結果,2008年,山西GDP總量首次過6千億元,達到6,938.73億元,GDP總量居全國第十八位,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48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4265.7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2370.48億元,增長10.6%。人均GDP首次突破兩萬元,達到20398元,按2008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2937美元[2]。
文化
- 參見:山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表及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文化歷史悠久,全省共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云岡石窟、五臺山)、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及位居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最、共27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與景點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黃河壺口瀑布、五臺山、恒山、北武當山、五老峰、云岡石窟、晉祠等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大同、平遙、新絳、代縣、祁縣、太原。此外還有眾多著名山西民居: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孔祥熙故居等。
此外山西還是佛教與道教盛行,其中有中國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的五臺山,此外還有佛光寺、華嚴寺、應縣木塔、恒山懸空寺、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卦山天寧寺、芮城永樂宮、平遙雙林寺、洪洞廣勝寺等地。
自然風光中亦有龐泉溝、五鹿山、綿山、卦山、五老峰、太行山黃崖洞紅色旅游、長治太行山大峽谷、晉城王莽嶺-錫崖溝、晉城云臺山(上游)、北岳恒山、北武當山、黃河壺口瀑布、蘆芽山、萬年冰洞等地。
語言
-
主條目:晉語
晉語是漢語口語的一種,但是語言學家對晉語在漢語口語的諸多種類里分類的地位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一些人認為晉語應該歸類成官話的一種,另一些人則認為晉語應在漢語諸多口語中自成一系。位于山西省的各地依方言、地理、飲食、風俗等大致可分為:
- 雁北(云州)地區:雁門關以北至與內蒙古自治區及張家口市相接的一帶地區(大同市以及朔州市的東部),方言基本上屬于晉語大包片,方言民俗等與內蒙古中部及張家口一帶接近。
- 北路地區:大致上是忻州市及朔州市西部,方言主要是晉語五臺片。
- 太原盆地(晉中盆地):主要包含太原市、晉中市西部、呂梁市東部平川地區,方言主要是晉語并州片。
- 呂梁山地區:呂梁山穿過的呂梁市西部以及臨汾市西北部的山區,方言主要屬于晉語呂梁片。
- 東山地區:陽泉市以及晉中市的東部,長治市北部一帶的山區,方言一般劃分為晉語大包片或上黨片,不過一般認為方言民俗等與太原盆地地區較接近。
- 晉東南(上黨)地區:太行山南麓的長治市大部分地區及晉城市,方言主要屬于晉語上黨片和邯新片。
- 晉南(河東)地區:運城市以及臨汾市大部的平原地區,方言主要是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及民俗等與鄰近的河南省西部以及陜西省的關中地區接近,而與省內其他地區相差較大。
文宛
山西盛行戲曲,其中包括有晉劇又名中路梆子、蒲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道情、碗碗腔、皮影戲、祁太秧歌等。此外還有武術形意拳等。
飲食
-
主條目:山西面食
山西人習慣食用面食,山西面食也為其主要飲食方式及內容,其中根據面料及做工有更細的類別。包括莜面栲栳栳、刀削面、剔尖、擦尖、抿尖、貓耳朵、燒賣、沾片子、長子炒餅等。此外,為人熟知的一些小吃也盛行于三晉大地,其中包括灌腸、傅山頭腦、 平遙牛肉、上黨驢油火燒、潞城驢肉甩餅、壺關羊湯、長子豬頭肉。除了面食外,貢米沁州黃小米也深受歡迎。
山西人在飲食中習慣添加陳醋,其中山西老陳醋最為著名。酒方面,汾酒最為著名。
名人
姜子牙、晉文公、廉頗、藺相如、趙盾、百里奚、荀子、李牧、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王允、貂蟬、呂布、關羽、張遼、徐晃、劉淵、法顯、裴寂、尉遲恭、薛仁貴、武則天、狄仁杰、王勃、王之渙、王昌齡、李世民、王維、楊玉環、白居易、柳宗元、石敬瑭、劉崇、楊業、呼延贊、楊延昭、狄青、元好問、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王瓊、雷履泰、喬貴發、傅山、于成龍、楊深秀、孔祥熙、閻錫山、傅作義、華國鋒、徐向前、薄一波、彭真、裴度、喬致庸、郭臺銘、李海倉、李彥宏、張艾嘉、喬宏、張亞勤、祁雋藻、譚晶等
教育
高校
- 參見:山西省高等學校列表
友好省州
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羅馬尼亞穆列什縣
烏拉圭卡內洛內斯省
意大利阿布魯佐大區
英國德比郡
美國田納西州
美國愛達荷州
日本埼玉縣
德國北威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