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圖:
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區劃地圖
【銀川地圖】:
【銀川百度地圖】
【銀川公交線路查詢】
【銀川搜狗地圖】
【銀川google地圖】
【銀川圖吧地圖】
【銀川城市吧地圖】
【固原地圖】:
【固原百度地圖】
【固原公交線路查詢】
【固原搜狗地圖】
【固原google地圖】
【固原圖吧地圖】
【固原城市吧地圖】
【石嘴山地圖】:
【石嘴山百度地圖】
【石嘴山公交線路查詢】
【石嘴山搜狗地圖】
【石嘴山google地圖】
【石嘴山圖吧地圖】
【石嘴山城市吧地圖】
【吳忠地圖】:
【吳忠百度地圖】
【吳忠公交線路查詢】
【吳忠搜狗地圖】
【吳忠google地圖】
【吳忠圖吧地圖】
【吳忠城市吧地圖】
【中衛地圖】:
【中衛百度地圖】
【中衛公交線路查詢】
【中衛搜狗地圖】
【中衛google地圖】
【中衛圖吧地圖】
【中衛城市吧地圖】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國西北的民族自治區,位于黃河中游、蒙古高原南部。大部分地區因黃河緩慢穿流而為河套的一部分,土地富饒而有“塞上江南”之稱。寧夏下轄五個地級市,首府銀川。
歷史
-
主條目:寧夏歷史
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寧夏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戰國為羌戎、匈奴族散居地,秦屬北地郡,漢、魏分屬郡州。唐、宋分歸兩道(路)。元初在西夏故地置寧夏行。ㄈ 跋牡匕矊帯币獾檬∶,始有“寧夏”地名),以西夏故都為中興府,改寧夏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將寧夏行省并入甘肅行省,于寧夏設寧夏府路。[1]
明設寧夏衛,屬陜西布政使司,清屬甘肅省。1928年設寧夏省,是中華民國時期塞北四。岷邮、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寧夏版圖縮少接近80%的土地。1954年寧夏省撤銷,北部的“阿拉善和碩特特別旗”與“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即現在的阿拉善盟) 歸入內蒙古自治區,其余部分并入甘肅省,寧夏屬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2]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甘肅省銀川專區撤銷,寧夏各縣直屬自治區。寧夏為中國的五大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地理
-
主條目:寧夏地理
位于東經104°17′至107°40′,北緯35°14′至39°22′,面積6.6萬平方公里,山地高原占60%多,最高峰蘇峪口北海拔3556米,年均氣溫5-9度。 寧夏地處中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地帶,黃河干流自南而北穿行于寧夏中北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寧夏自然環境具有顯著的過渡性、復雜性和不均衡性的獨特面貌。大體上說,寧夏由南向北地勢呈階梯狀下降,氣溫和蒸發量遞增,降水量遞減。
行政區劃
截至200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共有5個地級市;以下分為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9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1個縣;以下再分為232個鄉級行政區,包括41個街道、98個鎮、93個鄉。
地圖 |
# |
行政區 |
行政級別 |
小兒經 |
 |
1 |
銀川市 |
地級市 |
?????? ?? |
2 |
石嘴山市 |
地級市 |
??????? ?? |
3 |
吳忠市 |
地級市 |
???? ?? |
4 |
中衛市 |
地級市 |
????? ?? |
5 |
固原市 |
地級市 |
????????? ?? |
顯示▼隱藏▲
查 · 論 · 編
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區劃
|
|
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府:銀川市
|
|
5地級市 |
9市轄區、2縣級市、11縣
|
|
|
銀川市 |
興慶區 | 西夏區 | 金鳳區 | 靈武市 | 永寧縣 | 賀蘭縣
|
|
石嘴山市 |
大武口區 | 惠農區 | 平羅縣
|
|
吳忠市 |
利通區 | 紅寺堡區 | 青銅峽市 | 鹽池縣 | 同心縣
|
|
固原市 |
原州區 | 西吉縣 | 隆德縣 | 涇源縣 | 彭陽縣
|
|
中衛市 |
沙坡頭區 | 中寧縣 | 海原縣
|
|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寧夏回族自治區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
|
人口
漢族占寧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自古以來是當地的定居民族。
回族約占寧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時占全國回族人口的五分之一;刈迦丝谥饕植荚诠淘蛥侵沂,占寧夏回族人口的83.2%。是元朝跟隨蒙古大軍東征的色目人后裔,定居寧夏歷史約有700年。
2000年11月1日,總人口548.64萬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105.26。其中,漢族359.0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5.45%;回族186.24萬人,占總人口比總為33.95%。(源自《寧夏統計年鑒-2008》)
寧夏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平均增長速度,致使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大。1997年與1949年比較,回族人口增長3.9倍,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由31.12%上升到33.90%;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長25倍,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由0.08%上升到0.49%[3]。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寧夏回族自治區 |
66,400.01 |
6,102,500 |
6,128,965 |
銀川市 |
9,555.38 |
1,616,600 |
1,487,934 |
石嘴山市 |
5,213.09 |
730,400 |
734,063 |
吳忠市 |
20,394.30 |
1,283,900 |
1,308,221 |
固原市 |
14,412.83 |
1,425,800 |
1,538,391 |
中衛市 |
16,824.41 |
1,045,900 |
1,060,356 |
經濟
-
主條目:寧夏經濟
寧夏的GDP總額已達2060億元(相當于812億美金)。鉭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40 %。在寧夏對外出口總額中,枸杞產品出口額占60% ,煤基活性炭產品出口額占30% ,氰胺產品出口額占60% ,加工無毛絨的羊毛制品出口額占30%,風力發電設備——大型燃氣輪機出口額占70%,四環素產品出口額占80% ,硫氰酸紅霉素的出口額占50%。</ref>。
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10年,寧夏GDP總量達到1,643.41億元,位居全國第廿九位,比上年增長13.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0.28億元,增長7.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833.16億元,增長16.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49.97億元,增長11.6%。按年平均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26860元,居全國第十七位[4]。
與其他省市區的經濟發展相比,寧夏屬于中等發展速度的省級行政區;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人均GDP屬于中等偏后。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較,2007年寧夏GDP總量為1978年的64.17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年平均增長率9.5%,低于同期全國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于山西、安徽等15個省份居16位。1995年,寧夏GDP總量正式超過青海穩居第29位。GDP總量的發展,1988年突破50億元,1993年突破100億元,2004年突破500億元,2008年突破1000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8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2000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
2007年,寧夏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834.16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3.9%,GDP占全國總量的0.31%;其中第一產業97.9億元,占GDP比重11.74%;第二產業420.28億元,占50.38%;第三產業315.98億元,占37.88%;人均GDP為13,743元,次于陜西、青海等22省市區居第23位[5]。經濟結構中,二、三產業占有較大比重。以2007年為例,二產業占GDP比重次于江西、內蒙等14省區居全國第15位,三產業占GDP比重次于云南、甘肅等17省居第18位。
交通
航空
- 銀川河東機場
- 中衛香山機場
- 固原六盤山機場
- 烏海機場(周邊機場)
公路
- G109,石嘴山黃河大橋
- G110
- 青銀高速
- 褔銀高速
- 京藏高速
縣級道路
鐵路
文化
旅游
著名旅游風景區有:沙湖(5A)、中衛沙坡頭(5A)、中華回鄉文化園(4A)、鎮北堡西部影視城(5A)、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黃沙古渡、固原須彌山石窟、隆德六盤山長征紀念亭、牛首山、賀蘭山滾鐘口風景區、賀蘭山蘇峪口保護區(4A)、賀蘭山巖畫(4A)、青銅峽一百零八塔等。
寧夏五寶:紅寶—枸杞 黃寶—甘草 黑寶—發菜(由于發菜被禁止開采,現已將黑寶改為太西煤) 白寶—灘羊皮 藍寶—賀蘭石。
友好省區
-
- 蒙古國巴彥洪戈爾省
- 俄羅斯聯邦外貝加爾邊疆區
- 伊朗加茲溫省
- 貝寧博爾古省
- 敘利亞大馬士革省
- 意大利拉丁那省
- 意大利坎帕尼亞大區
- 日本島根縣
- 韓國慶尚北道
- 匈牙利佩斯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主要領導人
- 黨委書記(區委書記)
- 潘自力(1949.9-1951.10)
- 朱敏(1951.10-1952.12)
- 李景林(1953.1-1954.7)
- 汪鋒(1959.2-1961.1)
- 楊靜仁(1961.1-1967.1)
- 康健民(1971.8-1977.1)
- 霍士廉(1977.1-1979.2)
- 李學智(1979.2-1986.12)
- 沈達人(1986.12-1989.12)
- 黃璜(1989.12-1997.8)
- 毛如柏(1997.8-2002.3)
- 陳建國(2002.3-2010.7)
- 張毅(2010.7-)
- 主席(革委會主任)
- 潘自力
- 邢肇棠
- 劉格平
- 楊靜仁
- 康健民
- 霍士廉
- 馬信
- 黑伯理(1983.2-1987.4)
- 白立忱(1987.4-1997.12)
- 馬啟智(1997.12-2007.4)
- 王正偉(20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