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地圖:
遼寧省 |-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地圖
全省轄:14個地級市,56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9個縣、8個自治縣:
沈陽市: |沈河區 |和平區 |大東區 |皇姑區 |鐵西區 |蘇家屯區 |東陵區 |沈北新區 |于洪區 |新民市 |遼中縣 |康平縣 |法庫縣
大連市:西崗區 |中山區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旅順口區 |金州區 |瓦房店市 |普蘭店市 |莊河市 |長
?h
鞍山市:鐵東區 |鐵西區 |立山區 |千山區 |海城市 |臺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望花區 |撫順縣
|新賓滿族自治縣 |清原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溪湖區 |明山區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元寶區 |振安區 |東港市 |鳳城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凌河區 |凌海市 |北鎮市 |黑山縣 |義
縣
營口市:站前區 |西市區 |鲅魚圈區 |老邊區 |蓋州市 |大
石橋市
阜新市:海州區 |新邱區 |太平區 |清河門區 |細河區 |阜
新蒙古族自治縣 |彰武縣
遼陽市:白塔區 |文圣區 |宏偉區 |弓長嶺區 |太子河區 |燈塔市 |遼陽縣
盤錦市:興隆臺區 |雙臺子區 |大洼縣 |盤山
縣
鐵嶺市:銀州區 |清河區 |調兵山市 |開原市 |鐵嶺縣 |西豐縣 |昌圖縣
朝陽市:雙塔區 |龍城區 |北票市 |
凌源市 |朝陽縣 |建平縣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連山區 |南票區 |興城市 |綏中縣 |建昌縣 |
【大連地圖】:
【大連百度地圖】
【大連公交線路查詢】
【大連搜狗地圖】
【大連google地圖】
【大連圖吧地圖】
【大連城市吧地圖】
【錦州地圖】:
【錦州百度地圖】
【錦州公交線路查詢】
【錦州搜狗地圖】
【錦州google地圖】
【錦州圖吧地圖】
【錦州城市吧地圖】
【鞍山地圖】:
【鞍山百度地圖】
【鞍山公交線路查詢】
【鞍山搜狗地圖】
【鞍山google地圖】
【鞍山圖吧地圖】
【鞍山城市吧地圖】
【本溪地圖】:
【本溪百度地圖】
【本溪公交線路查詢】
【本溪搜狗地圖】
【本溪google地圖】
【本溪圖吧地圖】
【本溪城市吧地圖】
【朝陽地圖】:
【朝陽百度地圖】
【朝陽公交線路查詢】
【朝陽搜狗地圖】
【朝陽google地圖】
【朝陽圖吧地圖】
【朝陽城市吧地圖】
【丹東地圖】:
【丹東百度地圖】
【丹東公交線路查詢】
【丹東搜狗地圖】
【丹東google地圖】
【丹東圖吧地圖】
【丹東城市吧地圖】
【撫順地圖】:
【撫順百度地圖】
【撫順公交線路查詢】
【撫順搜狗地圖】
【撫順google地圖】
【撫順圖吧地圖】
【撫順城市吧地圖】
【阜新地圖】:
【阜新百度地圖】
【阜新公交線路查詢】
【阜新搜狗地圖】
【阜新google地圖】
【阜新圖吧地圖】
【阜新城市吧地圖】
【葫蘆島地圖】:
【葫蘆島百度地圖】
【葫蘆島公交線路查詢】
【葫蘆島搜狗地圖】
【葫蘆島google地圖】
【葫蘆島圖吧地圖】
【葫蘆島城市吧地圖】
【遼陽地圖】:
【遼陽百度地圖】
【遼陽公交線路查詢】
【遼陽搜狗地圖】
【遼陽google地圖】
【遼陽圖吧地圖】
【遼陽城市吧地圖】
【盤錦地圖】:
【盤錦百度地圖】
【盤錦公交線路查詢】
【盤錦搜狗地圖】
【盤錦google地圖】
【盤錦圖吧地圖】
【盤錦城市吧地圖】
【沈陽地圖】:
【沈陽百度地圖】
【沈陽公交線路查詢】
【沈陽搜狗地圖】
【沈陽google地圖】
【沈陽圖吧地圖】
【沈陽城市吧地圖】
【鐵嶺地圖】:
【鐵嶺百度地圖】
【鐵嶺公交線路查詢】
【鐵嶺搜狗地圖】
【鐵嶺google地圖】
【鐵嶺圖吧地圖】
【鐵嶺城市吧地圖】
【營口地圖】:
【營口百度地圖】
【營口公交線路查詢】
【營口搜狗地圖】
【營口google地圖】
【營口圖吧地圖】
【營口城市吧地圖】
遼寧省,簡稱遼,舊稱奉天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省政府位于沈陽。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隔江相望,南臨黃海和渤海。遼寧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1928年取遼河流域永久安寧之意,改名遼寧[1]。簡稱遼。
歷史
-
主條目:遼寧歷史
遼寧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在營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就表明早在28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棲息。根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州、青州二州之城。地處遼河流域,自戰國至明,都以遼河為中心,用遼作為政區名。
夏商周秦漢
部分韓國學者認為在這一時間段內,遼寧是古朝鮮的主要地區,參見遼寧青銅文化。
- 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又在此地建立了遼東、遼西、右北平郡。
- 西漢隸屬于幽州,增設玄菟郡。
- 東漢增設遼東屬國。
魏晉南北朝
- 三國時遼東襄平城公孫延家族鎮守遼寧和朝鮮半島。經過公孫延,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公孫恭五代人的經營遼東,不斷開辟疆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北伐扶余,越海攻東萊。領土擴張后分割遼東郡,遼東王公孫家族238年春被司馬懿和高句麗王高位宮降服,納入魏國直屬版圖。
- 西晉屬于平州。
- 東晉時,晉朝官方宣稱被營州所管轄,而實際上五胡亂華后相繼存在了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政權管轄。在北魏統一北方(除了遼東以北)前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有前燕,前秦,其中前燕定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龍城相繼成為后燕,北燕的首都,后成為北魏的重要軍事重鎮。
- 337年,慕容廆子慕容皝于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稱燕王,建燕國,史稱前燕。342年遷都龍城,東破高句麗,攻滅鮮卑宇文部及夫余。前燕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國家,與前秦,東晉鼎足三分。
- 397年 魏拓跋圭攻擊后燕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燕王慕容寶逃往龍城。
- 409年,原后燕將領漢人馮跋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龍城,史稱北燕。
- 436年四月,北魏大軍又攻龍城。五月,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奔高句麗。北魏軍入占龍城,北燕亡。
- 404年,遼東被高句麗所據,但遼東地區始終以漢人為主。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高句麗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遼東成為高句麗人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隋唐五代
- 隋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
- 唐屬河北道。
- 貞觀十七年(643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羅,新羅請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遼東。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率軍從陸路,張亮率舟師從水路,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唐太宗親自到遼東前線督戰。唐軍攻下遼東城后,接著攻打安市城(今遼寧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歷時三月沒有攻下。
- 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滅后,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但遭到了新羅的反擊。新羅擁立投降的淵凈土的兒子安勝為高句麗王(史稱報德王),賞賜金姓。并協助高句麗移民策動叛亂。經過數年的反唐戰爭, 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后來崛起的渤海國占據。
-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 五代時遼寧地漸漸被契丹人占領,并成為遼國的核心部分。
宋遼金元
- 遼朝分屬于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 金朝時大部分地區屬東京路統轄,其余分屬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 元朝東部地區屬遼陽行省的遼陽路、沈陽路;北部地區屬開原路咸平府;西部地區的廣寧路隸屬遼陽行;錦州、朝陽地區屬大寧路,隸屬于中書省。
明清
- 明朝設遼陽、寧遠、沈陽等重鎮或衛所。部分屬遼東都司,隸屬于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其余屬奴爾干都司。
- 永樂七年(1435年),奴爾干都司撤銷,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永樂, 宣德年間, 為了防范羈縻的部族和韃靼, 開始陸續建起了邊墻。
-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
-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后金。
- 天啟元年,即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后金筑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于此。
- 天啟五年,即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后金遷都沈陽,后定名為盛京。
- 清朝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中華民國
- 1929年奉系領袖張學良將“奉天省”改名“遼寧省”,意為“遼河兩岸永遠安寧”,為遼寧得名的開始,但民間仍稱“奉天省”。這時本省的行政劃分如下:
- 省會沈陽
- 全省五十九縣 沈陽,鐵嶺,開原,東豐,西豐,西安,營口,遼陽,遼中,臺安,蓋平,海城,錦縣,新民,彰武,黑山,盤山,北鎮,義縣,興城,綏中,錦西,清原,安東,新賓,通化,鳳城,寬甸,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撫順,本溪,海龍,輝南,金川,柳河,金縣,復縣,岫巖,莊河,遼源,洮南,雙山,通遼,昌圖,康平,開通,洮安,梨樹,安廣,懷德,瞻榆,突泉,鎮東,法庫。
-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省內各城鎮數日內淪陷。
-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成立。本省分為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三省。
- 1945年二次大戰后改回遼寧省。1947年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后,本省的行政劃分變為遼寧(省會沈陽)、遼北(省會遼源)。
遼寧全省四市二十二縣:
- 省轄市:錦州、營口、鞍山、旅順
- 縣治:沈陽、撫順、本溪、海城、蓋平、鐵嶺、遼中、金縣、遼陽、復縣、錦縣、綏中、北鎮、興城、義縣、錦西、盤山、新民、黑山、岫巖、莊河、臺安
沈陽市于1947年6月升直轄市。
注:境內大連、沈陽二市系直轄市,直隸行政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遼寧省分遼東省(省會安東(即后來的丹東)),遼西省(省會錦州),旅大直轄市和沈陽直轄市,1954年合并恢復遼寧省至今,以沈陽為省會。
- 1955年 蘇軍撤離大連,蘇聯將大連及旅順的主權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6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 1969年,昭烏達盟并入遼寧省,1979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 1981年 旅大市恢復市名為大連市,旅順劃為大連市旅順口區
地理
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36′之間,東西之間寬約550KM,南北之間寬約550KM。
遼寧省的陸地面積大約是14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的1.5%。陸地面積的59.8%是山地,占8.72萬平方公里,平地面積為4.87萬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8%,其余為海域,其中黃海面積為7.19萬平方公里;渤海面積為7.83萬平方公里。
海岸線東起丹東市的鴨綠江入?,西至山海關的老龍頭,全長為2178公里,占中國海岸線總長的12%。近海分布著506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187.7平方公里。
- 接鄰省區:北部與吉林接壤、西北部與內蒙古為鄰、西南與河北毗鄰。
- 接鄰國家: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
地形
本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
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1.東部山地丘陵區。此為長白山脈向西南之延伸部分。這一地區以沈丹鐵路為界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6%。東北部低山區,此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海拔1300米以上,為本省最高點。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干,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長約340公里,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梁,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區內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濱,海岸曲折,港灣很多,島嶼棋布,平原狹小,河流短促。
2.西部山地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地帶,大、小凌河發源地并流經于此,山勢從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過渡,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狹長平原,與渤海相連,其間為遼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9%。
3.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30余條支流沖積而成遼河平原,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布,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洼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河流
本省境內有大小河流390多條,總長約16萬公里。主要有遼河、渾河、大凌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本省的主要水系。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向往中南部匯集注入渤海。
水庫
本省有多個大型水庫,較為著名的有撫順大伙房水庫、遼陽參窩水庫、鐵嶺清河水庫等。
海洋
本省海域廣闊,遼東半島的東側臨黃海,西側環渤海,是中國水溫最低,緯度最高的海域。海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26.8萬公頃。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
本省近海島嶼506個,面積1921平方公里,占中國海洋島嶼總面積的 0.24%,島岸線全長628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5%。主要島嶼計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大鹿島、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蛇島等。
森林植被
全省森林面積41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7%.
氣候
本省地處中緯度的南半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豐富,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陽光輻射年總量100-200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全省各地年平均氣溫為5.2℃~11.7℃, 最高氣溫零上30℃,最低氣溫零下30℃。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與常年相比,全省各地平均氣溫正常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普遍偏高,冬季氣溫偏低。年降水量全省大部在400~969毫米,時間,空間分布不均,全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年日照時數全省各地在2120~2861小時之間,其中朝陽地區最多為2861小時,丹東地區最少為2120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
行政區劃
現轄2個副省級市,12個地級市,以及56市轄區,17縣級市,19縣,8自治縣。
- 副省級市:沈陽、大連
- 地級市: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阜新、丹東、營口、錦州、鐵嶺、朝陽、盤錦、葫蘆島
- 縣級市:瓦房店、北票、海城、興城、開原、普蘭店、凌源、莊河、大石橋、蓋州、新民、東港、凌海、鳳城、北鎮、燈塔、調兵山
人口
2009年,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3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06.5萬人,鄉村人口1712.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6.2萬人,出生率6.06‰;死亡人口22萬人,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長率0.97‰[3]。截止2008年末,全省戶籍人口4238.9萬人[2]。
截至2009年年末,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14.93%。其中,70至79歲以上占老齡人口33.28%;80至99歲占老齡人口的13.65%;100歲以上所占比重為0.02%。2009年全省的預期壽命,城鎮居民為76.69歲,鄉村居民為73.96歲,平均上升到75.35歲。[4] 2008年,遼寧省人類發展指數(HDI)為 0.835。[5]
遼寧省各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
區劃名稱 |
面積(公里2) |
常住人口 |
戶籍人口 |
遼寧省 |
148,063.71 |
42,980,000 |
42,317,050 |
沈陽市 |
12,880.88 |
7,620,000 |
7,097,715 |
大連市 |
13,538.39 |
6,080,000 |
5,781,853 |
鞍山市 |
9,252.35 |
|
3,502,468 |
撫順市 |
11,271.47 |
|
2,237,260 |
本溪市 |
8,411.31 |
|
1,559,748 |
丹東市 |
15,221.97 |
|
2,428,963 |
錦州市 |
9,890.62 |
|
3,094,127 |
營口市 |
5,365.46 |
|
2,324,870 |
阜新市 |
10,354.99 |
|
1,930,705 |
遼陽市 |
4,743.24 |
|
1,833,805 |
盤錦市 |
4,017.85 |
|
1,282,369 |
鐵嶺市 |
12,979.69 |
|
3,054,479 |
朝陽市 |
19,699.14 |
|
3,401,656 |
葫蘆島市 |
10,414.94 |
|
2,787,032 |
民族
遼寧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總人口中,漢族人的數量為3511萬(占84%),少數民族678萬(占16%)。人口超過10萬的少數民族有:滿族(539萬,是全國滿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70萬)、回族(26萬,和錫伯族(13萬)。由于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的阜新和喀左兩個蒙古族自治縣,而在改革開放之后又建立了新賓、清原等8個滿族自治縣。
資源物產
植物
本省有各種植物161科2200余種,具有經濟價值的1300種以上。藥用類830多種,如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天麻等;野果、淀粉釀造類70余種,如山葡萄、獼猴桃、山里紅、山梨等;芳香油類89種,如月見草、藿香、薄荷、薔薇等;油脂類149種,如松子、蒼耳等,還有野菜類、染料類、纖維類等。
動物
本省動物種類繁多,有兩棲、哺乳、爬行、鳥類動物7綱62目210科492屬827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68種,三類保護動物107種。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的動物有白鸛、丹頂鶴、腹蛇、爪鯢、赤狐、黑熊、海豹、海豚等。鳥類400余種,占全國鳥類種類的31%。
礦產
本省礦產資源豐富,大體齊全配套。己探明儲量居全國前列的礦種有鐵、錳、石油、天然氣、油頁巖、鉬、熔劑灰巖、滑石菱鎂、硼礦、金剛石、玉石等,是全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產品和石油礦產的生產基地。
水產品
本省水產品種繁多,共3大類520余種。第一類浮游生物107種,第二類底棲生物280余種,第三類游泳類生物137種。淡水魚主要有青魚、鰱魚、鯉魚等?晒├玫暮Q笊镉恤~類117種、蝦類20余種、蟹類10余種、貝類20余種。海產品主要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蛤、鮑魚、海參、對蝦、海蜇、扇貝、海帶等。
土特產
- 綏中秋白梨、凍秋子梨、孤山杏梅、柞蠶絲綢、天女木蘭、桓仁白人參、寬甸柱參、山丁子、軟棗獼猴桃、榛子、冰葡萄酒、刺嫩芽、板栗、大扁杏、朝陽山杏仁、丹東杜鵑、大連貝雕畫、盤錦河蟹、軟核杏、文蛤、鮑魚、南果梨、北鎮鴨梨、大連灣魁蚶、香螺、梭子蟹等
經濟
2009年生產總值1506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14.9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7821.7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5829億元,增長12.1%。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為9.4∶51.9∶38.7。人均生產總值34898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9%。[3] GDP總量為全國各。ú缓郯呐_)中第7位,人均GDP位列第9位。
工業
本省工業的發展,開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本省中部城市產業帶主要有:沈陽的機械、電子、醫藥、化工、汽車、航空、紡織、輕工、石化,撫順、阜新的輕工、電力、石化、鋼鐵,遼陽的化纖,鞍山、本溪的鋼鐵、建材,紡織,鐵嶺的電力、煤炭等等。
汽車
1929年5月,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牌75型載貨汽車于沈陽民生工廠問世。這輛車采用65馬力6缸汽油發動機,液壓制動,裝載量為1816千克,最高時速64千米。除少數重要部件委托國外依圖紙代制以外,其余均為自制。
裝備制造業
-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729億元,同比增長26.5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8.5%,實現銷售收入1665億元,同比增長27.43%。磁懸浮軌道梁加工機床生產線、大型電力變壓器等重大國產化裝備;機車、船舶、機床、軸承、輸配電設備、大型石化設備、工業機器人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船舶產量144.6萬噸,列全國第2位,汽車產量13萬輛,列全國第10位,金屬切削機床5.6萬臺,全國第1位;發動機產量41.7萬臺,列全國第一位,其中柴油機產量21.8萬臺,汽油機產量19.9萬臺。( 2003年)
醫藥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83億元,同比增長16.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4%,實現銷售收入8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2%。Vc產量1.6萬噸,同比增長14%。(2003年)
輕工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639億元,同比增長16.6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0.3%,實現銷售收入611億元,同比增長15.06%。啤酒產量149萬噸,列全國第5位;空調器壓縮機產量309.8萬臺,列全國第4位;鋼琴產量2.75萬架,列全國第4位;防撬門產量 70萬鏜,列全國第1位;塑料制造產量83萬噸,列全國第5位。( 2003年)
電子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443億元,同比增長18.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3%,實現銷售收入完成406億元,同比增長16.1%。彩色電視機產量446萬臺,列全國第4位;微型計算機產量成178萬臺,列全國第4位;汽車音響產量328萬臺,全國第1位;激光視盤機(DVD)產量309萬臺,列全國第4位。(2003年)
航空
位于沈陽的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公司,中航工業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等共同成為中國航空工業飛機設計和制造的搖籃。
紡織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9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實現銷售收入 166億元, 比上年增長13.0%;瘜W纖維產量26.3萬噸,紗15.6萬噸,服裝20765.3萬件。(2003年)
鋼鐵
本省素有"鋼鐵大省"之稱,省內既有鞍鋼、本鋼等鋼鐵大廠,又有遍地開花的中小鋼廠。 2004年9月東北三家企業跨地域重組,東北特鋼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煤炭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97億元,同比增長13.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6%,實現銷售收入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83%。煤產量5870萬噸,列全國第7位。(2003年)
石化
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59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6.4%,實現銷售收入1611.6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原油產量1332.2萬噸,列全國第4位,原油加工量4446.5萬噸,列全國第1位,乙烯產量47.9萬噸,列全國第8位,化肥(折純)產量為91.7萬噸,列全國第13位,輪胎產量787.1萬條,列全國第7位,塑料樹脂及共聚物產量117.4萬噸,列全國第6位。( 2003年)
農業
本省也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中國居領先地位。進入21世紀,本省農業繼續有所發展。2004年糧食總產量達1720萬噸,成為歷史上僅次于1998年(1828.9萬噸)的第二個豐收年。
交通
遼寧省交通比較發達,已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干,港口為門戶,公路四通八達,民航、海上、內河相配套的綜合交通網。
鐵路
鐵路密度位居全國首位,有長大、沈山、沈丹、沈吉、錦承、魏塔等鐵路干、支線57條,以沈陽為樞紐向四周輻射。
航空
- 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國家一級干線機場, SHE
- 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國家一級民用國際機場, DLC
- 鞍山騰鰲機場,AOG
- 丹東浪頭機場, DDG
- 錦州小嶺子機場, JNZ
- 朝陽機場, CHG
以及沈陽東塔機場, 沈陽于洪全勝機場, 沈陽新民農用機場, 沈陽蘇家屯紅寶山機場, 沈陽遼中機場, 大連長海大長山島機場等。
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北起沈陽,南至大連,是全國第一條高速公路,2004年全線升級,成為國內第一條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全線依次貫穿沈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五個工業大中城市,溝通大連港、營口港和鲅魚圈港,是東北地區重要的運輸動脈。沈丹高速公路北起沈陽,南至丹東,全長222公里。
水運
主要港口有大連、營口、丹東、莊河、錦州、旅順羊頭洼,國家級有大連港、營口港(均位列全國十大港口)。
歷史名人
張三豐、管寧、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公孫瓚、徐榮、韓當、李密、丁令威、李成梁、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祖大壽、吳三桂、耿仲明、范文程、李希烈、曹雪芹、孔有德、郭藥師、晁崇
文化
戲曲、曲藝
頗具水平的有沈陽京劇院和大連京劇院,前者是國家十大重點京劇院團之一。
“南麒北馬關外唐”,沈陽唐派是京劇的重要流派。
評劇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眾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韓花筱,都出自遼寧沈陽,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云創立了韓派、花淑蘭創立了花派、筱俊亭創立了筱派。
知名團體有鐵嶺民間藝術團。沈陽有劉老根大舞臺。
在中國相聲地圖上,沈陽的位置僅次于北京及天津。于1970至1980年代,王志濤和楊振華在全國頗具影響。2006年的央視相聲大賽上,沈陽的常佩業,賈承博又一舉奪魁。
知名演員有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和單田芳等
在每年的央視春晚上,有大批來自或成名于本省的演員,如趙本山,黃宏,鞏漢林,潘長江,范偉,黃曉娟等。
音樂
-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 沈陽愛樂樂團
- 遼寧民族樂團,本省唯一的民族音樂專業表演團體
- 大連愛樂樂團
舞蹈
- 遼寧芭蕾舞團成立于1980年,是中國五大芭蕾舞團之一
戲劇
-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原名東北人民藝術劇院,于1951年10月2日于沈陽成立,先后上演過180余個劇目。
飲食
- 經過長時期醞釀形成的遼菜,經過全國各大菜系的特別是魯菜不斷影響。遼寧菜取材于鄰近地區的山珍野味,烹飪技法則以扒著稱,以煎、炒、烹見長。
工藝品
方言
民風民俗
- 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閑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
- 婚俗:"三天回酒當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后,在要進房門的時候,由兩個幾輩老人都健在的所謂"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婦在一左一右遞來兩個盛酒的酒壺,這叫"寶貝壺 ",新娘子接了必須把它放在新房的窗臺上,婚后把它帶回娘家去,叫"回酒";楹笕斓幕鼐,不能在娘家住,必須當天回婆家,過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娘家宿上一夜。
- 一般滿族婚娶舊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給兒女 對照八字,如若合婚,雙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帶領"相看",也叫"相親",俗稱"看門戶"。如雙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 嘎拉哈,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豬、羊或是鹿等動物身上比較小的關節骨,滿族女孩把它抓來拋去,據說可以鍛煉手的靈巧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
其他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以遼寧省為名──遼寧號航空母艦。
媒體
電視
- 遼寧電視臺,創立于1959年10月1日,是全國最早的五家電視臺之一
廣播
- 遼寧人民廣播電臺,1928年,奉天廣播無線電臺成立,臺址位于沈陽市馬路灣,就是現在遼寧人民廣播電臺所在地。
報紙
- 遼寧日報
- 遼沈晚報
- 半島晨報
- 時代商報
- 大連晚報
- 都市家庭報
- 渤海商報
- 千山晚報
雜志
旅游
全省共有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鞍山千山、鴨綠江、金石灘、興城海濱、大連海濱—旅順口、鳳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溝、醫巫閭山、紅海灘、葦海、望兒山、仙人島、大青山、赤山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沈陽
- 沈陽故宮
- 盛京三陵
著名建筑
沈陽清故宮 福陵(東陵) 清昭陵(北陵) 興城
教育
遼寧省全年九年義務教育按時完成率95.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3.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5.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 93.4%,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全年幼兒園在園幼兒86.2萬人。普通小學招生37萬人,在校生216.8萬人,畢業生37.7萬人。初中學校招生37.7萬人,在校生119.6萬人,畢業生43.6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3.6萬人,在校生71.3萬人,畢業生23.4萬人。普通本?普猩26.4萬人,在校生90.2萬人,畢業生23.6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招生3.1萬人,在校生8.7萬人,畢業生2.4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8935人。
高等院校
- 參見:遼寧省高等學校列表
體育
職業隊:
- 足球
- 中超聯賽:大連實德、遼寧宏運、大連阿爾濱
- 中甲聯賽:沈陽沈北、沈陽東進
- 女足聯賽:大連實德女足
- 籃球
- 排球
領導
- 省委書記
- 黃歐東(1954年8月 - 1958年6月)
- 黃火青(1958年6月 - 1971年1月)
- 陳錫聯(1971年1月 - 1973年12月)
- 曾紹山(1975年9月 - 1978年9月)
- 任仲夷(1978年9月 - 1980年11月)
- 郭峰(1980年11月 - 1985年6月)
- 李貴鮮(1985年6月 - 1986年4月)
- 全樹仁(1986年4月 - 1993年10月)
- 顧金池(1993年10月 - 1997年8月)
- 聞世震(1997年8月 - 2004年12月)
- 李克強(2004年12月 - 2007年10月)
- 張文岳(2007年10月 - 2009年11月)
- 王珉(2009年11月 - )
(截止至2009年11月)
- 省長
- 杜者蘅(1955年2月 - 1958年12月)
- 黃歐東
- 陳錫聯
- 曾紹山
- 任仲夷
- 陳璞如
- 全樹仁
- 李長春(1986年7月 - 1990年7月)
- 岳岐峰(1990年7月 - 1994年5月)
- 聞世震(1994年5月 - 1998年1月)
- 張國光(1998年1月 - 2001年1月)
- 薄熙來(2001年1月 - 2004年2月)
- 張文岳(2004年2月 - 2007年12月)
- 陳政高(2007年12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