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圖: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蘇州地圖】:
【蘇州百度地圖】
【蘇州公交線路查詢】
【蘇州搜狗地圖】
【蘇州google地圖】
【蘇州圖吧地圖】
【蘇州城市吧地圖】
【常州地圖】:
【常州百度地圖】
【常州公交線路查詢】
【常州搜狗地圖】
【常州google地圖】
【常州圖吧地圖】
【常州城市吧地圖】
【南京地圖】:
【南京百度地圖】
【南京公交線路查詢】
【南京搜狗地圖】
【南京google地圖】
【南京圖吧地圖】
【南京城市吧地圖】
【木瀆地圖】:
【木瀆百度地圖】
【木瀆公交線路查詢】
【木瀆搜狗地圖】
【木瀆google地圖】
【木瀆圖吧地圖】
【木瀆城市吧地圖】
【淮安地圖】:
【淮安百度地圖】
【淮安公交線路查詢】
【淮安搜狗地圖】
【淮安google地圖】
【淮安圖吧地圖】
【淮安城市吧地圖】
【連云港地圖】:
【連云港百度地圖】
【連云港公交線路查詢】
【連云港搜狗地圖】
【連云港google地圖】
【連云港圖吧地圖】
【連云港城市吧地圖】
【南通地圖】:
【南通百度地圖】
【南通公交線路查詢】
【南通搜狗地圖】
【南通google地圖】
【南通圖吧地圖】
【南通城市吧地圖】
【宿遷地圖】:
【宿遷百度地圖】
【宿遷公交線路查詢】
【宿遷搜狗地圖】
【宿遷google地圖】
【宿遷圖吧地圖】
【宿遷城市吧地圖】
【泰州地圖】:
【泰州百度地圖】
【泰州公交線路查詢】
【泰州搜狗地圖】
【泰州google地圖】
【泰州圖吧地圖】
【泰州城市吧地圖】
【無錫地圖】:
【無錫百度地圖】
【無錫公交線路查詢】
【無錫搜狗地圖】
【無錫google地圖】
【無錫圖吧地圖】
【無錫城市吧地圖】
【徐州地圖】:
【徐州百度地圖】
【徐州公交線路查詢】
【徐州搜狗地圖】
【徐州google地圖】
【徐州圖吧地圖】
【徐州城市吧地圖】
【鹽城地圖】:
【鹽城百度地圖】
【鹽城公交線路查詢】
【鹽城搜狗地圖】
【鹽城google地圖】
【鹽城圖吧地圖】
【鹽城城市吧地圖】
【揚州地圖】:
【揚州百度地圖】
【揚州公交線路查詢】
【揚州搜狗地圖】
【揚州google地圖】
【揚州圖吧地圖】
【揚州城市吧地圖】
【鎮江地圖】:
【鎮江百度地圖】
【鎮江公交線路查詢】
【鎮江搜狗地圖】
【鎮江google地圖】
【鎮江圖吧地圖】
【鎮江城市吧地圖】
江蘇,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東地區的一個省份,東臨黃海,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
公元1661年,由清政府拆分江南省東部而成省。江蘇省地跨長江、淮河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吳文化。
東吳以來,歷東晉、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蘇地區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繁榮,明中后期、清中期,分別達到巔峰。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與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構成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歷史
-
主條目:江蘇歷史
古代
上古時代,江蘇南部遠離中原文明的中心陜西、河南、山西等,有著異于華夏文明的文化。其中黃淮、江淮地區屬東夷中的分支-淮夷文化;蘇錫常地區屬跨湖橋-馬家浜-松澤-良渚-馬橋文化;寧鎮地區屬湖熟文化。
中國傳說歷史中的華夏始祖,五帝之一帝堯。傳說出生于三阿之南(今江蘇淮安市金湖縣東南或揚州市高郵市高郵湖區附近)。[1]
西周時,江蘇與中原地區的接觸增多,在江蘇南部興起了強盛的吳國 (定都姑蘇,今蘇州),后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吳王闔閭、夫差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幫助下,西滅楚國,北吞淮夷,南下越國。
公元前484年,吳軍擊敗北方強國齊國,稱霸中原。
秦末,宿遷人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會稽吳中舉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八千烏程兵,渡過長江,北上中原。公元前207年,于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九戰九捷,殲滅了秦軍主力。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秦都咸陽,殺秦王子嬰,焚秦皇宮,自立西楚霸王,以彭城為都,分封天下。公元前202年,項羽垓下(今安徽靈璧縣)被劉邦率領的漢軍圍困,最終戰敗,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漢朝建立。
漢初,上患吳會稽之輕憚,封劉濞為吳王,管轄今江蘇淮河以南和浙江中北部,后劉濞聯合其他諸侯發動七國之亂,失敗后,國除。
三國時期,江蘇淮南、江南屬于東吳 (222年-280年),建業(今南京)是東吳的都城,淮北則屬于魏國,淮河成為東吳與曹魏的分界線。
從304年開始,西晉因永嘉之亂而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317年王導輔佐司馬睿于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
公元420年開始,以建康為都城,中國南方先后先后建立了四個王朝:宋、齊、梁、陳 (南朝),直到589年隋朝統一。
江蘇北部的淮河再次成為南北朝的分界線,戰爭時就成為前線。
隋高祖開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589年平南陳,重新統一南北。
隋煬帝時貫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江都(今揚州)和山陽(今淮安淮安區)因此繁榮起來。
由于處于大運河與長江交界處的樞紐地位,以及對外開放港口的國際化優勢,在中唐時,揚州(今揚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時有“揚一益二”之稱。唐代,江蘇分屬江南道、淮南道、河南道:蘇州、常州、潤州(今鎮江市)、升州(今南京市)屬江南道;揚州、淮安屬淮南道;徐州、泗州屬河南道。
892年,楊行密在揚州建立吳國,937年徐州人李昪代楊吳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寧。
宋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工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蘇州、揚州等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今江蘇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西路、淮南東路、京東西路:江寧府(今南京) 屬江南東路;蘇州、常州、潤州屬兩浙西路;揚州、淮安、泰州、海州、泗州、通州、真州屬于淮南東路;徐州則屬于京東西路。
1127年,金征服了中國北方,流經江蘇北部的淮河,成為金和南宋的邊界線。
1279年,蒙古人占領中國。元朝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兩淮路合并,設立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地理民事非便,改省治為杭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江北部分隸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以原兩浙路為主體成立江浙等處行中書省。[2]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并定都南京。今天整個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的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
明太宗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太宗(朱棣)遷都北京后,改南直隸。此后南北兩京和兩直隸并立200多年。
明代是江蘇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南京是與北京并列的京城;蘇州、松江依靠其繁榮的紡織工業繼續成為全中國的經濟中心,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小市鎮星羅棋布,地價之高、賦稅之重名列全國之首。
同時這一帶的文化水準也是全國最高的,產生的狀元人數在全國科舉考試中長期穩占一個很大的比重,對全國的文化風格和審美觀點帶來深遠的影響;揚州和淮安是京杭大運河上漕運(南方糧食運往京城)和食鹽貿易的控制點,名列中國長江以北最繁榮的城市之列。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占揚州和南京,俘虜南明弘光皇帝,隨即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ㄑ矒嵫瞄T駐蘇州)轄江寧府、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通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市),其范圍大致與現在相同。
在清代,江蘇巡撫駐扎在蘇州,安徽巡撫駐扎在安慶,在南京則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兩省的鄉試,則始終共用一個江南貢院(在南京)。1780年以前,管理安徽布政使也長期寄駐在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遷安慶后,在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駐扎蘇州的江蘇布政使則管轄蘇南;江蘇學政駐江陰;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區)駐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則駐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揚州。
近代
鴉片戰爭以后,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松江原來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上海按照南京條約被辟為通商口岸,并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后來于1927年脫離江蘇成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
晚清時期,江蘇南部受到太平天國(1851年 – 1864年,發源于廣西)的重創,強烈影響達十余年之久,南京、鎮江、揚州由此失掉吳語,蘇州的經濟中心地位被上海取代。
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最初幾個月的首都是在南京。是年廢乾隆時的府、州、廳制,分轄全省為60個縣。1916年袁世凱死后全國陷入軍閥割據狀態,北伐戰爭前夕是孫傳芳。這一時期,江蘇的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無錫、南通和常州的紡織工業獲得較大發展。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并在10年之內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同時進行了一些現代化建設,包括修建了早期的公路網。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后,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江蘇的省會則遷往鎮江(1929年)。
1937年全面爆發的抗日戰爭中斷了蔣的黃金時代。日軍的狂轟濫炸使得滬寧鐵路沿線的鎮江、無錫、蘇州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隨后進行持續3個月之久殘酷的南京大屠殺。江蘇省政府從鎮江臨時遷往江蘇中心的淮安,1939年再度遷往里下河水網中心的興化。此后到1945年戰爭結束,南京是中國東部淪陷區汪精衛政權的首都。汪精衛政府將其江蘇省政府遷往蘇州;1944年,還曾經在江蘇北部以徐州為中心建立了淮海省?箲鹌陂g,新四軍主力進入蘇北,控制了部分農村地區,軍部設于鹽城。
戰后,中央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而共產黨一度控制了部分蘇北和蘇中地區,以淮安為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不久,國民政府與已經在東北與華北立足的共產黨之間爆發了國共內戰,共產黨撤退。其中1948年底在徐州附近一帶進行的淮海戰役導致了國民黨的敗退。1949年4月,共產黨軍隊渡過長江,攻占南京,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中華民國)。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都北京,南京為江蘇省省會。
1980年代初,江蘇南部以鄉鎮企業著稱,蘇南成為當時中國最富裕、發達的地區。但鄧小平的經濟改革起初的熱點集中在南部海岸的廣東省,其經濟水平在10年內超越了江蘇,江蘇經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幾乎陷于停滯。
1990年代初,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得到重視,與上海聯系緊密的兩個江蘇南部城市蘇州和無錫迅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和入駐的世界500強企業均超過省會南京。
同一時期,外資大量涌入蘇南,與前期的鄉鎮企業經濟支撐起了蘇州和無錫的下轄縣經濟,江蘇南北差距由此拉開。
21世紀,蘇州的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和吳江,無錫的江陰與宜興占據了全國百強縣前十名的七個席位。相較于此,南京市區的綜合實力更為突出,為江蘇省內最高。目前蘇州依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了全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市區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以及一般預算地方財政收入已經逼近上海。
地理
江蘇省位于中國大陸東部,介于東經116°22′-121°55′,北緯30°46′-35°07′之間,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東面毗鄰黃海,東南毗鄰上海市,南面毗鄰浙江省,西面毗鄰安徽省,北面毗鄰山東省。[3],江蘇地處中國東部,地理上跨越南北,氣候、植被也同樣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地形
江蘇省基本上由長江和淮河下游的大片沖積平原組成,全省的地勢總體上相當低平,是中國地勢最為低平的一個省份。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左右,占全省面積的69%,主要包括長江下游兩岸的太湖平原、高沙土平原(均屬于長江三角洲)和江淮之間的里下河平原、淮北地區的黃淮平原以及東部濱海平原,這些平原之間連為一片。
與大片遼闊的平原形成鮮明對照,丘陵和低山僅僅孤立地散落于江蘇省的西南部的南京、鎮江、盱眙、東北角的連云港附近以及太湖附近,低山和丘陵崗地占14.3%,水面占16.8%。
連云港境內的花果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點,海拔624.4米。
水系
江蘇省境內另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系相當發達,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江淮之間的里下河平原最顯著,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布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
長江是江蘇省最大的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省境內長度400多公里,將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江蘇省境內,長江的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匯入長江。
淮河在歷史上曾經流過江蘇省中北部,注入黃海,不過,自1194年以后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雖然黃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經無法經由原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澤湖、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
除了天然河流以外,江蘇省的人工河道也極為眾多。其中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達690公里,江蘇省有8座地級市均位于京杭大運河沿線,占全部地級市數量(13個)的60%以上,孕育了蘇州、淮安、無錫、鎮江、揚州、徐州六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此外,江蘇省著名的人工河道尚有蘇北灌溉總渠、通揚運河等。
江蘇省也是中國淡水湖泊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全省湖泊總面積達到6853平方公里,湖泊率為6%,居全國之首。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太湖和洪澤湖,分別名列中國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位;面積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滆湖、白馬湖和陽澄湖;面積在50—100平方公里的有長蕩湖、邵伯湖、淀山湖、固城湖。這些湖泊不僅是重要的水源地和各種水產品的產地,擁有重要的航運價值,對于地勢低洼的江蘇省,在調蓄洪水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氣候
江蘇省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古)為界,以北屬于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右阅系10個城市每年初夏時節均有持續1個月左右的梅雨季,梅雨季節的降水量是淮河以南地區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春右员钡貐^則沒有顯著梅雨季。2008年平均氣溫為13.2℃,自北向南遞增;年平均降水量為782一115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內陸,淮北內陸地區的徐州和宿遷低于800毫米。
2008年,全省年平均氣溫15.5℃,由于淮河以南地區連續近一個月的歷史罕見持續暴雪冰凍天氣,全年氣溫為2000年來第二低值。其中春季、秋季氣溫偏高。年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變化起伏大。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暴雪、雷電、寒潮、大霧、臺風、暴雨、冰雹、龍卷風、干旱等。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年因氣象災害死亡85人,農田損失面積1318831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5.66億元。
行政區劃
歷史政區
明代以前,江蘇分屬不同行政區。
明洪武元年正月,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今江蘇省、上海市、安徽省直屬京師,稱直隸。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改京師為北京,以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為直隸,原直隸改稱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改原南直隸為江南省、改南京為江寧。
清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原江南省一分為二,以原江南省東部為江南右布政使司,包括今江蘇省和上海市;原江南省西部為江南左布政使司,相當于今安徽省。
清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改原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省,其名取自“江寧府”的“江”和“蘇州府”的“蘇”。
現行政區
-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江蘇省現轄13個地級市,其中省會南京市為副省級城市。下分103個縣級行政區,包括54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24個縣?h(縣級市)中包含3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昆山市、泰興市、沭陽縣。
顯示▼隱藏▲
查 · 論 · 編
江蘇省行政區劃
|
|
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會:南京市
|
|
13地級市 |
54市轄區 24縣級市 24縣
|
|
|
南京市 |
11市轄區 |
玄武區 | 白下區 | 秦淮區 | 建鄴區 | 鼓樓區 | 下關區 | 浦口區 | 棲霞區 | 雨花臺區 | 江寧區 | 六合區
|
|
2縣 |
溧水縣 | 高淳縣
|
|
|
徐州市 |
5市轄區 |
鼓樓區 | 云龍區 | 賈汪區 | 泉山區 | 銅山區
|
|
2縣級市 |
新沂市 | 邳州市
|
|
3縣 |
豐縣 | 沛縣 | 睢寧縣
|
|
|
連云港市 |
3市轄區 |
連云區 | 新浦區 | 海州區
|
|
4縣 |
贛榆縣 | 東?h | 灌云縣 | 灌南縣
|
|
|
宿遷市 |
2 市轄區 |
宿城區 | 宿豫區
|
|
3 縣 |
沭陽縣 | 泗陽縣 | 泗洪縣
|
|
|
淮安市 |
4市轄區 |
清河區 | 淮安區 | 淮陰區 | 清浦區
|
|
4縣 |
漣水縣 | 洪澤縣 | 盱眙縣 | 金湖縣
|
|
|
鹽城市 |
2市轄區 |
亭湖區 | 鹽都區
|
|
2縣級市 |
東臺市 | 大豐市
|
|
5縣 |
響水縣 | 濱?h | 阜寧縣 | 射陽縣 | 建湖縣
|
|
|
揚州市 |
3市轄區 |
廣陵區 | 邗江區 | 江都區
|
|
2縣級市 |
儀征市 | 高郵市
|
|
|
泰州市 |
2市轄區 |
海陵區 | 高港區
|
|
4縣級市 |
興化市 | 靖江市 | 泰興市 | 姜堰市
|
|
|
南通市 |
3市轄區 |
崇川區 | 港閘區 | 通州區
|
|
3縣級市 |
啟東市 | 如皋市 | 海門市
|
|
2縣 |
海安縣 | 如東縣
|
|
|
鎮江市 |
3市轄區 |
京口區 | 潤州區 | 丹徒區
|
|
3縣級市 |
丹陽市 | 揚中市 | 句容市
|
|
類似縣級單位 |
鎮江新區*(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
|
|
常州市 |
5市轄區 |
天寧區 | 鐘樓區 | 戚墅堰區 | 新北區 | 武進區
|
|
2縣級市 |
溧陽市 | 金壇市
|
|
|
無錫市 |
6市轄區 |
崇安區 | 南長區 | 北塘區 | 錫山區 | 惠山區 | 濱湖區
|
|
2縣級市 |
江陰市 | 宜興市
|
|
類似縣級單位 |
無錫新區*(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
|
蘇州市 |
5市轄區 |
姑蘇區 | 虎丘區(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吳中區 | 相城區 | 吳江區
|
|
4縣級市 |
常熟市 | 張家港市 | 昆山市 | 太倉市
|
|
類似縣級單位 |
蘇州工業園區*
|
|
|
注1:南京市為副省級城市。
注2:帶“*”屬于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并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注3:鎮江新區和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無錫新區和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虎丘區和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為同一行政區。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江蘇省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
|
人口
-
主條目:江蘇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概況
江蘇省戶籍人口約為7400萬,人口密度位居各省之首。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常住人口總數78659903人。
- 其中城鎮人口4767.6萬,城市化率為60.6%;
- 由于計劃生育推行較為成功,65歲及以上人口為8567807人,占10.89%,人口老齡化日益加;
-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506817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為10815人,位居全國前列。
城市
江蘇城市的特點是城市規模普遍較大且分布密集,共有17座大城市(市轄區范圍的非農業戶籍人口超過50萬)。下轄的13個地級市市區均為大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市轄區范圍的非農業戶籍人口超過100萬)9座。此外,新沂市、宜興市、常熟市和江陰市4個縣級市非農業戶籍人口超過50萬,也是大城市。南京、蘇州、無錫,徐州為江蘇四大城市,均為特大城市(市轄區范圍的非農業戶籍人口超過200萬)。
此外南京、淮安、揚州,鎮江 四個城市以及安徽的馬鞍山,滁州 兩個城市正在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構成南京都市圈。
經濟
總體概況
-
主條目:江蘇經濟
江蘇自古以來為中國較富庶的地區。春秋后期,富強的吳國曾經稱霸中原;三國時,東吳在孫氏父子的經營下,江蘇地區大大縮小了與中原地區的差距;唐代安史之亂以后,逐步趕超中原地區。明清時,江蘇經濟文化達到巔峰,位居中國最前列。諺語所謂“蘇湖熟天下足”。近現代以來,上海自江蘇析出,隨著上海的崛起,江蘇地位有所下降。1989年以來江蘇經濟總量被廣東超越。但總體上,江蘇經濟一直保持穩步向前的勢頭[4]。
就經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而言,江蘇為中國內地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前列。2007年開始,江蘇GDP總量穩居第2位;2009年開始人均GDP前移至第4位,僅次于津滬京。江蘇一直保持高速經濟增長,1979 - 2008的30年,經濟總量增加123倍(基于現價),年均增速(不變價,基于內地平均物價水平推算)達到11.27%,增速僅次于浙江、福建、內蒙和山東居第5位。2011年,江蘇省GDP總量達到48,604億元(初步核算值),占內地GDP總量的10.31%。按國際匯率折合7,525億美元,2011年江蘇GDP總量超過了同期瑞士的6,361億美元,逼近土耳其7,781億美元的GDP水平。按購買力平價推算,2011年江蘇GDP達到11,647億國際元,超過了同期印尼11,246億國際元GDP總量,直逼加拿大的13,961億國際元GDP水平。2011年江蘇人均GDP達到61,649元;折合9,545美元,逼近同期馬來西亞人均9,700美元水平;按購買力平價折算,人均達到14,773國際元,高于同期墨西哥人均14,610國際元的水平[4]。
歷年GDP指標
年份 |
GDP
(本幣) |
GDP
(美元) |
GDP
(購買力平價) |
GDP占全國
比重(%) |
GDP
位次 |
人均GDP
(本幣) |
人均GDP
(美元) |
人均GDP
(購買力平價) |
占全國
人均GDP
比重(%) |
2011 |
48,604.26 |
7,575.28 |
11,647.00 |
10.31 |
2 |
61,649 |
9,545 |
14,773 |
175.72 |
2010 |
41,425.48 |
6,119.43 |
10,533.00 |
10.32 |
2 |
52,840 |
7,806 |
13,436 |
176.05 |
2005 |
18,598.69 |
2,270.43 |
5,394.68 |
10.06 |
2 |
24,953 |
3,046 |
7,238 |
175.91 |
2000 |
8,553.69 |
1,033.25 |
2,598.17 |
8.62 |
2 |
11,765 |
1,421 |
3,574 |
149.73 |
1995 |
5,155.25 |
617.32 |
1,554.85 |
8.48 |
2 |
7,319 |
876 |
2,208 |
145.06 |
1990 |
1,416.50 |
296.14 |
690.87 |
7.59 |
3 |
2,109 |
441 |
1,029 |
128.28 |
1985 |
651.82 |
221.96 |
384.46 |
7.23 |
2 |
1,053 |
358 |
621 |
122.71 |
1980 |
319.80 |
213.48 |
261.21 |
7.04 |
1 |
541 |
361 |
442 |
116.70 |
1978 |
249.24 |
148.00 |
|
6.84 |
2 |
430 |
255 |
|
112.72 |
地區差異
總體上,江蘇省經濟位居全國前列,但是省內經濟差距比較明顯,南部的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部。其中蘇南地區,經濟水平長期位居全國前列;江淮地區南部的揚州、南通和泰州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蘇北北部則僅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交通
-
主條目:江蘇交通和江蘇高速公路
長江,京杭大運河與諸多鐵路、公路交織成網。有南京、淮安、常州、無錫、鹽城,徐州,連云港等航空港。
水運
江蘇省東瀕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全省,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水網密布,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托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該省主要港口有太倉港、常熟港、張家港港、連云港港、南通港、南京港、鎮江港、江陰港等,蘇州港(包括太倉港、常熟港和張家港港三港)是全省最大的港口,亦為中國大陸內河航運第一大港。
國際渡輪
- 日本下關港,前往蘇州太倉、中國青島、韓國釜山的渡輪航行。
- 連云港中韓輪渡公司,經營兩條客貨輪渡國際航線,分別前往韓國仁川、平澤。
歷史與榮耀
蘇州下轄的太倉市瀏河鎮劉家港是鄭和下西洋時起錨母港,F在是全國最大的內河漁港,江蘇最大的漁業港。
公路
截止2011年底,江蘇省公路總里程為1522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為4122公里,居全國第5位,高速公路密度高居全國各省區首位。[5]G30(連霍高速公路)、G40(滬陜高速公路)、G42(滬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G15(沈海高速公路)、G2(京滬高速公路)、G25(長深高速公路)縱穿南北;G36(寧洛高速公路)連接南京和洛陽兩城市;G50(滬渝高速公路)自上海經蘇州入浙江;G3(京臺高速公路)自山東經徐州入安徽;此外還有多條省級高速公路[6]。
- 參見: 江蘇高速公路
鐵路
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重要的鐵路干線經過江蘇省。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的南部,隴海鐵路也呈東西向經過江蘇的最北部的徐州和連云港,徐州則為兩大干線交匯的樞紐。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5分鐘就有列車通過。
江蘇雖然是中國經濟發達的省份之一,不過鐵路交通則長期相對滯后,除了上述清末民初建成的2大干線之外,省內大片地區,尤其是江北大部分地區遠離鐵路線,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2000年以后,新長鐵路、寧啟鐵路陸續通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上述狀況。這兩條鐵路都是單線非電氣化鐵路,現正在進行復線電氣化改造。不過,江蘇省的跨江鐵路橋只有1座,即196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江北的列車南下均需繞道南京。新長鐵路于靖江——江陰處通過火車輪渡過江,但只涉及貨運列車。2009年9月28日,省內第二座跨江鐵路橋大勝關長江大橋順利合龍[7]。
航空
目前,江蘇省已建成多個機場,開通運營的航線絕大部分是國內的。 共9個民用機場:
-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 常州奔牛機場
- 淮安漣水機場
- 鹽城南洋機場
- 徐州觀音機場
- 連云港白塔埠機場
- 南通興東機場
- 揚州泰州機場
共3個軍用機場:
跨江橋梁
由于長江流經江蘇省腹地,跨江橋梁的建設對于江蘇的陸上交通體系至關重要。
已經建成的跨江大橋有(從西向東排序):
- 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鐵路橋,2011年通車。
- 南京長江三橋:公路橋,2005年通車。
-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橋,1968年通車。
- 南京長江二橋:公路橋,2001年通車。
- 潤揚長江大橋:公路橋,2005年通車。
- 江陰長江大橋:公路橋,1999年通車。
- 蘇通長江大橋:公路橋,2008年通車。
- 崇啟大橋:公路橋,2012年通車。
過江隧道
已經建成的過江隧道有:
- 南京長江隧道:位于南京長江三橋和南京長江大橋之間,2010年通車。
軌道交通
目前,江蘇的南京和蘇州2個城市擁有獨立的軌道交通系統。
南京
南京是中國第三個獨立擁有地鐵的省會城市。南京地鐵至2010年8月有2條線路、57座車站,運營里程約85公里。2005年,南京地鐵1號線開通,2010年5月28日開通了2號線和1號線南延線。
蘇州
蘇州是中國首個獨立開工建設地鐵的地級市,也是首個獨立擁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地級市。蘇州軌道交通至2012年4月有1條線路、24座車站,運營里程25.739公里。1號線于2012年4月28日正式運營。
文化
-
主條目:江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地域文化
江蘇在地域文化上有“吳韻漢風”之說,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江淮地區到唐宋以后的江南地區的轉移。
- 蘇南蘇錫常地區屬于吳文化圈,與浙江北部杭嘉湖地區非常接近;
- 江淮地區淮安,揚州, 鎮江為主的地區是江淮(東)文化圈(也稱淮揚文化),南京屬淮西(寧廬文化)區。
- 南通,鹽城大部分地區成陸較晚與泰州屬于多文化并存地帶
- 宿遷南部,連云港市區以及南部為海泗文化地區,該地區位于淮河以北,風俗屬中原文化向江淮文化的過渡緩沖地帶;
- 徐州,宿遷市區,連云港市北部二縣則屬北方中原文化地區,
方言
-
主條目:江蘇方言
江蘇省主要的方言分別是:
- 吳語,主要分布在以蘇州、無錫、常州為核心的東南部地區;
- 中原官話,分布于西北部的徐州全市、宿遷市區;
- 膠遼官話,僅存在于東北角的贛榆縣(隸屬連云港市);
- 淮語,分布于南京(除溧水、高淳)、揚州、淮安、鹽城、鎮江(除丹陽)、泰州(除靖江)、南通(除啟東、海門)、連云港(除贛榆)、宿遷(除市區)等江蘇省大部分地區.
需要說明的是:
- 連云港南部、宿遷南部使用的海泗方言與主流淮語差別較大,由于保留一個入聲而歸于淮語,但語調、用詞更接近中原官話;
- 南通市區,丹陽(隸屬鎮江市)東部地區、金壇西部(隸屬常州市)屬于吳淮混合方言;
- 此外,蘇南部分地區形成客籍方言島,如閩南語、河南話等。
飲食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別,江蘇菜系眾多,各地風味差別很大,最著名的有淮揚菜、蘇幫菜、金陵菜、徐海菜,其中淮揚菜是江蘇菜系的代表。此外江蘇風味獨特的各地小吃亦馳名中外,如蘇州小吃、揚州小吃、南京小吃。
- 淮揚菜流行于淮安、揚州、鎮江三地,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清淡、營養、美味、美觀深受海內外食客喜愛,至今許多國宴仍以淮揚菜為主角,在刀工、選料、造型、火候上要求格外嚴謹。
- 蘇幫菜則流行于名城蘇州等,以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為特色,是江南傳統主流菜系之一。
戲劇
江蘇的傳統戲劇有昆劇,錫劇,蘇劇,淮劇。
繪畫
吳門畫派
明代繪畫的一種地方風格,由沈周、文征明創立,與浙派(院畫風格)相對,作為文人畫的代表,在清代為四王所繼承,成為中國畫的主流,影響深遠。
代表畫家有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等,其中文征明與唐寅、祝枝山、徐禎卿又有吳門四才子之說。
揚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間活躍于揚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的總稱,代表畫家有金農、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等,思想、品格、學問、才情都很高,以畫花卉草木為主,有詩書畫三絕之說,與正統畫風迥然不同。
學術、政治
泰州學派
東林黨
復社
實業救國
教育救國
旅游
江蘇風景名勝以“青山襯秀水、名園依古城”馳名中外,自然景觀“山水組合、以水見長”。[8]
全省共有2處世界遺產、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京杭大運河的江蘇段)、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蘇州、揚州、淮安、南通、鎮江、常熟、徐州、宜興、無錫
-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高郵、泰州、常州、江陰、興化、高淳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昆山市周莊鎮、吳江市同里鎮、蘇州市甪直鎮木瀆鎮、太倉市沙溪鎮、姜堰市溱潼鎮、泰興市黃橋鎮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位置 |
風景名勝區 |
簡介 |
無錫、蘇州 |
太湖風景名勝區 |
太湖煙波浩渺,沿湖有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古吳名跡、宜興洞天世界,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三山、尾頭浩為最著。 |
南京 |
鐘山風景名勝區 |
包括紫金山、玄武湖、明代城垣,景區內有明孝陵、中山陵、梅花山、孫權墓、紫金山天文臺等景觀。 |
連云港 |
云臺山風景名勝區 |
以山水巖洞為特色,其中花果山因結緣《西游記》而聞名海內外。 |
揚州 |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
由瘦西湖、蜀崗名勝、唐子城、筆架山、綠楊村等組成。瘦西湖是全國著名的湖上古典園林群之一。 |
鎮江 |
三山風景名勝區 |
由金山、焦山、北固山組成,三山沿江屹立。 |
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共10個: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風景區、無錫市靈山大佛、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蘇州園林(拙政園、虎丘山、留園)、蘇州市周莊古鎮景區、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蘇州市同里古鎮景區、常州市環球恐龍城、南通市濠河名勝風景區、泰州市[溱湖]國家濕地公園。
教育
江蘇是中國教育大省。2003年全省擁有普通高校105所,本?圃谛I85.97萬,研究生在校生5.36萬。普通高校數和在校人數均居全國首位。普通高中在校生124萬,普通初中在校生370.35萬,小學生人數579.39萬。
高等教育
- 參見:江蘇省高等學校列表
江蘇有2所985工程高校(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其中南京大學是全國最早進入首批985工程9所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由教育部和江蘇省各出資一半,南大所獲985工程撥款額度排名全國第3-第4位左右),11所211工程高校,10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江蘇的國家重點學科(89個)、兩院院士(88位)、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單位,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博士點、碩士點、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數量均居全國第二位。
顯示▼隱藏▲
查 · 論 · 編
江蘇高等院校
|
|
相關:中國教育 · 中國高等教育 · 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列表 · 江蘇各地區高校教學聯合體
|
|
中央部屬 |
南京大學 (教育部)(985)(211) · 東南大學(教育部)(985)(211)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教育部)(211) · 河海大學(教育部)(211) · 江南大學(教育部)(211) · 南京農業大學(教育部)(211) · 中國藥科大學(教育部)(21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211) · 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211) ·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原南京森林公安高等?茖W校)(國家林業局)
|
|

軍事院校
(包括武警軍校) |
解放軍理工大學南京(總參謀部)正軍級 ·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南京(總參謀部)正軍級 ·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南京(總參謀部)正軍級 · 工程兵指揮學院徐州(總參謀部)正軍級 · 南京政治學院南京(總政治部)正軍級 · 鎮江船艇學院鎮江(總后勤部)正師級 · 海軍指揮學院南京(海軍)正軍級 · 徐州空軍學院徐州(空軍)副軍級 · 武警南京指揮學院南京正師級
|
|
以下為各地區普通高校、 成人高校、獨立學院、公有民辦二級學院、部分籌辦中高校列表。
|
|
南京市 |
本科院校
|
南京大學 (國)(211)本 · 東南大學(國)(211)本 · 河海大學(國)(211)本 · 南京農業大學(國)(211)本 · 中國藥科大學(國)(211)本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211)本 · 南京理工大學(國)(211)本 · 南京郵電大學(省)本 · 南京工業大學(省)本 · 南京林業大學(省)本 · 南京醫科大學(省)本 · 南京中醫藥大學(省)本 · 南京師范大學(省)(211)本 · 南京財經大學(省)本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省)本 · 金陵科技學院(市)本 · 南京工程學院(省)本 · 南京曉莊學院(市)本 · 南京審計學院(省)本 · 江蘇警官學院(警)本 · 南京體育學院(體)本 · 南京藝術學院(省)本 · 三江學院民本 ·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國)本
|
|
公有民辦
二級學院
·
獨立學院
|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民本獨 ·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注 1]民本獨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民本獨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民本獨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民本獨 ·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審計學院金審學院[注 1]民本獨 · 南京林業大學南方學院[注 1]民本二 · 南京藝術學院尚美學院[注 1]民本二 · 南京工程學院康尼學院[注 1]民本二 · 金陵科技學院龍蟠學院[注 1]民本二 · 南京曉莊學院行知學院[注 1]民本二
|
|
?圃盒
|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省)專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衛)專 ·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信)專 ·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旅游)專 ·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市)專[注 2](原南京聯合職工大學(省)成) ·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應天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民專
|
|
成人高校
|
江蘇教育學院(省)成 ·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省)成 · 南京市廣播電視大學(市)成[注 2] · 江蘇省省級機關管理干部學院(黨校)成 · 江蘇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黨校)成 · 南京市職工大學成 ·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省)成 · · 江蘇電力職工大學(省)成 · 空軍第一職工大學南京(總裝備部)(成)
|
|
|
無錫市 |
江南大學(國)(211)本 · 無錫太湖學院民本 ·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市)專 ·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太湖創意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民專 ·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
徐州市 |
中國礦業大學(國)(211)本 · 江蘇師范大學(省)本 · 徐州工程學院[注 3](市)本(徐州教育學院成) · 徐州醫學院(省)本 ·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市)專 · 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 ·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民本獨 ·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民本獨 · 徐州醫學院華方學院民本二
|
|
常州市 |
常州大學(原江蘇工業學院)(省)本 ·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省)本 · 常州工學院(市)本 ·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信)專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建東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民本獨 ·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東方學院民本二 · 常州工學院延陵學院民本二 · 常州市職工大學(市建設局)成
|
|
蘇州市 |
蘇州大學(省)(211)本 · 西交利物浦大學民本外 · 蘇州科技學院(省)本 · 常熟理工學院(省)本 · 蘇州職業大學(市)專 · 沙洲職業工學院(市)專 ·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專 ·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衛)專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園區)專 ·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園區)專 ·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民專 · 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蘇州港大思培科技職業學院民專 ·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民專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硅湖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民本獨 ·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民本獨 · 蘇州科技學院天平學院民本獨 · 常熟理工學院虞山學院民本二
|
|
南通市 |
南通大學(省)本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交)專 · 南通職業大學(市)專 ·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紫瑯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民本獨 · 南通市工人業余大學成
|
|
連云港市 |
淮海工學院(省)本 ·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市)專 ·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民本二
|
|
淮安市 |
淮陰工學院(省)本 · 淮陰師范學院(省)本 ·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信)專 ·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炎黃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南京林業大學南方學院[注 1]民本二 · 淮陰師范學院文通學院民本二 · 淮陰工學院江淮學院民本二
|
|
鹽城市 |
鹽城工學院(省)本 · 鹽城師范學院(省)本 ·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衛)專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民辦明達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鹽城工學院博雅學院民本二 · 鹽城師范學院黃海學院民本二
|
|
揚州市 |
揚州大學(省)本 · 揚州科技學院(籌)(省)本(揚州市職業大學(市)專、揚州教育學院(市)成) ·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省)專 · 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民本獨
|
|
鎮江市 |
江蘇大學(省)本 · 江蘇科技大學(省)本 · 鎮江高等?茖W校(市)專 ·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專 · 金山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民本獨 ·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民本獨 ·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注 1]民本獨
|
|
泰州市 |
泰州大學(籌)[注 3](省)本(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民本獨 ·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民本獨 · 泰州師范高等?茖W校(市)專) · 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農)專 ·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注 1]民本獨
|
|
宿遷市 |
宿遷學院(未備案)(省)本 · 宿遷職業技術學院(市)專 · 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
|
* 正在籌建中的院校較多,僅列出較為成型的部分院校。
國家部屬高校已列出; (省):省教育廳屬; (市):當地市政府屬; (信):省信息產業廳屬; (交):省交通廳屬; (農):省農林廳屬; (衛):省衛生廳屬; (警):省公安廳屬; (體):省體育局屬; (黨校):省委黨校屬; (旅游):省旅游局屬; (市建設局):當地市建設局屬。民辦高校不列,復雜歸屬不列。
本:辦學層次為本科的高校; 專:辦學層次為?频母咝; 民:民辦高校; 外:中外合作大學; 獨:獨立學院(民辦三本); 二:尚未轉型為獨立學院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 成:成人高校。
截止2012年4月24日,江蘇省有已備案的地方普通高校128所(其中民辦普通高校25所)。此外有獨立學院25所,尚未轉型為獨立學院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15所(不完整),成人高校12所。 [注 4]。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2010年開始,南京市要求南京高校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包括獨立學院)外遷。以上高校已搬遷完畢,或尚地跨兩地,或正計劃搬遷。
- ^ 2.0 2.1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與南京市廣播電視大學為同一實體。
- ^ 3.0 3.1 2010年,宿遷學院籌建完畢,但仍尚未教育部備案;2008年,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泰州師范高等?茖W校合并籌建泰州大學;2007年,批準徐州教育學院并入徐州工程學院,后者建制尚未取消。
- ^ 教育部:高等學校名單. 教育部. 2012-05-08 [2012-04-24] (簡體中文). 新建、籌建列表. 中國教育在線 [2010-09-24] (簡體中文).
|
|
宗教
道教
- 連云港云臺山
- 蘇州玄妙觀
- 句容茅山道院
- 無錫太湖仙島
佛教
- 南京棲霞寺,靈谷寺,雞鳴寺
- 徐州興化禪寺
- 連云港花果山海寧寺
- 無錫靈山祥符寺,惠山寺,南禪寺,開原寺,橫山寺
- 蘇州靈巖山寺,寒山寺,西園戒幢律寺
- 如皋定慧寺,法華寺
- 鎮江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
- 常州天寧寺
- 常熟虞山興福寺
- 南通廣教寺
- 淮安慈云寺、聞思寺
- 揚州大明寺,高旻寺
- 句容隆昌寺
- 海安廣福寺
- 泰州光孝律寺,凈因寺
- 宜興大覺寺
基督新教
可統計信徒約120萬人,大部分集中分布于北部宿遷、淮安、鹽城、徐州、連云港5市。在江蘇北部,僅原真耶穌教會的信徒就有20萬人。
南京的金陵協和神學院是中國基督教新教唯一的全國性學府。
在一些城市里保留了一部分過去傳教士所建的老教堂,如南京的圣保羅堂、漢中堂和蘇州的圣約翰堂、樂群社會堂、思杜堂。近年來,江蘇南北各地又新建了一批大型教堂。
天主教
江蘇省可統計的天主教信徒21萬人,分屬天主教南京教區、蘇州教區、海門教區、徐州教區4個教區。 其中人數最多的南京教區信徒共有12萬人,以無錫市最為集中。轄區包括蘇州、南通、徐州以外的10個市。
伊斯蘭教
著名人物(祖籍江蘇或是生于江蘇)
古代
- 鮑照,漣水人,南朝著名詩人,元嘉三大家之一
- 曹參
- 曹雪芹
- 陳琳,寶應人,建安七子之一
- 樊噲,徐州人
- 范仲淹
- 馮夢龍
- 顧愷之,無錫人,畫家
- 顧炎武
- 關天培,淮安楚州人,民族英雄,陣亡于鴉片戰爭之虎門炮臺
- 韓信,淮安楚州人,興漢三杰之一
- 黃公望,蘇州人,畫家
- 李煜,徐州人,南唐后主
- 劉邦,徐州人,漢高祖
- 劉鶚,鎮江人,作家
- 劉勰,生于鎮江
- 施耐庵,興化人,水滸傳作者
- 唐寅,蘇州人
- 吳承恩,淮安楚州人,西游記作者
- 項羽,宿遷人
- 蕭何,徐州人
- 徐霞客,無錫人
- 虞姬
- 張道陵,徐州人,道教的創始人
- 張旭,蘇州人,書法家
- 鄭板橋
- 祖沖之,生于南京
學術界
- 鮑亦和,南京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鮑亦興,南京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貝聿銘,蘇州人,著名建筑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卞學璜,常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蔡邦華,常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蔡金濤,南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竺,鎮江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衛生部部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程及,無錫人,畫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程開甲,蘇州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 戴振鐸,蘇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 馮端,生于蘇州,中國科學院院士
- 馮康,生于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
- 馮元楨,常州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高鼎三
- 高行健,泰州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顧頡剛,蘇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顧憲成
- 管惟炎,南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洪亮吉
- 胡正明,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華羅庚,常州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李天和,常州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李政道,蘇州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李宗恩,常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厲鼎毅,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凌鴻勛,蘇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劉必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柳詒征,鎮江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陸汝鈐,蘇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羅振玉,淮安楚州人,著名金石學家、甲骨文專家
- 呂叔湘,鎮江人,中國語言學家
- 呂思勉
- 馬相伯,鎮江人
- 茅以升,鎮江人,著名橋梁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閔乃本,南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閔乃大,南通人
- 潘文淵,蘇州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錢驥,常州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 錢臨照,無錫人,錢令希之兄,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錢令希,無錫人,錢臨照之弟,中國科學院院士
- 錢穆,無錫人,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錢謙益
- 錢偉長,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錢鐘書,無錫人,作家,文學家
- 施敏,蘇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 施銓元,蘇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湯仲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唐敖慶,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唐荊川,常州人
- 田剛,南京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王大珩,蘇州人,光學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淦昌,蘇州人,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王賡武,泰州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 王國金,常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王選,無錫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王義翹,蘇州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 王佑曾,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王倬,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吳定良,常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吳健雄,蘇州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吳階平,常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吳京,南京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吳敬恒,常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吳鞠通,淮安楚州人,中醫溫病學家
- 吳耀祖,常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謝宇,鎮江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徐皆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許靖華,南京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楊絳,無錫人,錢鐘書之妻
- 楊嘉墀,蘇州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楊培東,蘇州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楊祖保,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楊祖佑,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姚桐斌,無錫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 姚熹,蘇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張景鉞,常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趙佩之,蘇州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 趙元任,常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周培源,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周仁,南京人,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朱棣文,蘇州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朱堅章
- 莊小威,南通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政界
- 博古 ,無錫人
- 曹建明,南通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陳煥友,南通人,原江蘇省省委書記
- 戴相龍,南京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理事長
- 鄧傳楷,江陰人,國立英士大學校長,臺灣省教育廳長,中國奧委會主席,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主委,銓敘部長,世界鄧氏宗親總會名譽理事長
- 丁關根,無錫人,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
- 費孝通,蘇州人
- 顧秀蓮,南通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顧祝同,漣水人,國民黨一級上將,黃埔軍校教務團營長
- 郭金龍,南京人,北京市市委書記
- 胡錦濤,生于泰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 華建敏,無錫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江澤民,揚州人,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 金人慶,蘇州人,原財政部部長
- 李公樸,武進人,生于淮安楚州,著名愛國主義者
- 李嵐清,鎮江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李榮融,蘇州人,原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
- 李盛霖,南通人,交通運輸部部長
- 李源潮,漣水人,中組部部長
- 劉淇 ,常州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市委書記
- 劉延東,南通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 陸定一
- 陸秀夫
- 孟建柱,蘇州人,公安部長
- 喬冠華,鹽城人,原外交部部長
- 秦邦憲
- 瞿秋白
- 沙祖康,無錫人,外交家
- 盛光祖,南京人,鐵道部部長
- 盛華仁,鹽城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 盛宣懷
- 孫家正,宿遷人,原文化部部長
- 唐家璇,鎮江人,原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
- 王旭東,鹽城人,原信息產業部部長
- 翁同和
- 徐守盛,南通人,湖南省省長
- 許嘉璐,淮安楚州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惲代英
- 張懷西,全國政協副主席
- 張太雷
- 周勃
- 周恩來,祖籍紹興,生長于淮安楚州,共和國總理
- 周建南,無錫人,周小川之父,原機械工業部部長
- 周小川,無錫人,周建南之子,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 周永康,常州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朱佛定,江陰人,日內瓦大學法學博士,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團秘書,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二等秘書,外交部通商司長,廣西大學校長,安徽學院首任院長
軍界
上將
- 陳炳德,南通人,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部總參謀長
- 戴學江,泰州人,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政治委員
- 丁衡高,南京人,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主任
- 方祖岐,泰州人,原南京軍區政治委員
- 錢國梁,蘇州人,原沈陽軍區司令員
- 錢樹根,無錫人,原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 吳銓敘,蘇州人,原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 周克玉,鹽城人,原總后勤部政治委員
- 周坤仁,鎮江人,原總后勤部政治委員
- 朱敦法,徐州人,原國防大學校長
- 朱文泉,鹽城人,原南京軍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
其他
- 陳一白,蘇州人,抗日愛國將領,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防空總臺首任少將總臺長,他的防空情報精確,在淞滬會戰中日首次空戰獲八一四空軍大捷、中國空軍及陳納德飛虎隊擊落日機無數。
商界
- 陳光標,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 嚴介和,淮安楚州人,太平洋建設集團創立者
- 鄧之杰,江陰人。上海美麗牌毛紡廠老板,全國工商界十大巨頭之一。商界奇才,還當選香港太平爵士
- 鄧仲和,江陰人。上海和平飯店和仙樂舞館主人。他還在財長宋子文擔保下買下24層國際飯店和跑馬廰,成為國際飯店和跑馬廰的主人
- 柳傳志,鎮江人,原聯想集團總裁
- 榮德生
- 榮毅仁
- 榮智健
- 榮宗敬
- 沈萬三
- 談荔孫,淮安市楚州人,民國著名銀行家,大陸銀行創立者
- 張謇 ,南通人,清末狀元,實業救國主義的偉大實踐者
- 周作民,淮安市楚州人,民國著名銀行家,金城銀行創立者
文藝界
- 侯勇,連云港人
- 李可染
- 劉半農
- 劉海粟
- 劉天華
- 柳亞子
- 枚乘 ,淮陰(古代,現屬于淮安楚州)人
- 梅蘭芳,泰州人
- 汪曾祺
- 王扶林,鎮江人,著名導演
- 吳冠中,無錫人,畫家
- 徐悲鴻,無錫人,畫家
- 葉圣陶,蘇州人,文學家
- 趙丹
- 周璇
- 朱自清,生于連云港,文學家
體育界
- 蔡振華
- 陳玘
- 陳若琳
- 丁俊暉
- 葛菲
- 顧俊
- 黃旭
- 李菊
- 林莉
- 趙劍華
- 仲滿
國際友好省份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 1979年11月18日
日本愛知縣 1980年07月28日
朝鮮江原道 1984年11月08日
加拿大安大略省 1985年11月21日
美國紐約州 1989年04月21日
英國埃塞克斯郡 1992年07月16日
德國北威州 1992年08月01日
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 1992年09月18日
日本福岡縣 1992年11月04日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1993年12月28日
德國巴登符滕堡州 1994年04月23日
荷蘭北布拉邦省 1994年09月09日
韓國全羅北道 1994年10月27日
巴西米納斯吉拉州1996年03月27日
意大利威尼托大區 1998年06月22日
瑞典東約特蘭省 1999年03月22日
俄羅斯莫斯科州 1999年08月20日
比利時那慕爾省 2000年05月07日
南非自由省 2000年06月07日
波蘭小波蘭省 2000年11月16日
芬蘭南芬蘭省 2001年05月11日
哥倫比亞大西洋省 2001年06月04日
馬來西亞馬六甲州 2002年09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