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圖: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地圖
【武漢地圖】:
【武漢百度地圖】
【武漢公交線路查詢】
【武漢搜狗地圖】
【武漢google地圖】
【武漢圖吧地圖】
【武漢城市吧地圖】
【鄂州地圖】:
【鄂州百度地圖】
【鄂州公交線路查詢】
【鄂州搜狗地圖】
【鄂州google地圖】
【鄂州圖吧地圖】
【鄂州城市吧地圖】
【恩施地圖】:
【恩施百度地圖】
【恩施公交線路查詢】
【恩施搜狗地圖】
【恩施google地圖】
【恩施圖吧地圖】
【恩施城市吧地圖】
【黃岡地圖】:
【黃岡百度地圖】
【黃岡公交線路查詢】
【黃岡搜狗地圖】
【黃岡google地圖】
【黃岡圖吧地圖】
【黃岡城市吧地圖】
【黃石地圖】:
【黃石百度地圖】
【黃石公交線路查詢】
【黃石搜狗地圖】
【黃石google地圖】
【黃石圖吧地圖】
【黃石城市吧地圖】
【咸寧地圖】:
【咸寧百度地圖】
【咸寧公交線路查詢】
【咸寧搜狗地圖】
【咸寧google地圖】
【咸寧圖吧地圖】
【咸寧城市吧地圖】
【襄樊地圖】:
【襄樊百度地圖】
【襄樊公交線路查詢】
【襄樊搜狗地圖】
【襄樊google地圖】
【襄樊圖吧地圖】
【襄樊城市吧地圖】
【孝感地圖】:
【孝感百度地圖】
【孝感公交線路查詢】
【孝感搜狗地圖】
【孝感google地圖】
【孝感圖吧地圖】
【孝感城市吧地圖】
【宜昌地圖】:
【宜昌百度地圖】
【宜昌公交線路查詢】
【宜昌搜狗地圖】
【宜昌google地圖】
【宜昌圖吧地圖】
【宜昌城市吧地圖】
湖北省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陜西省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3位。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萬人。[1]省會是武漢市。
歷史
-
主條目:湖北歷史
湖北又稱“千湖之省”,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今武漢周邊在西周中葉屬于鄂國,湖北北部有隨國、古麋國、羅國等諸侯國,春秋時期這些小國全部被楚國吞并,湖北西北部的漢江和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交匯一帶的淅川縣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中部大部分被沼澤覆蓋,是歷史上著名的“云夢澤”。
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后,征伐嶺南的秦軍要經此南下,因此成為交通要道,人口開始增加,沼澤經過排水逐漸成為良田。
漢代設置江夏郡和南郡;均屬于荊州刺使部;三國時代成為蜀漢和吳國必爭之地。
晉代設置荊州;
東晉和南北朝時,這里分屬于荊州和郢州,由于永嘉之禍后大量中原達官貴人和士族南遷,帶來的先進文化和技術使得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農業得到大發展。
唐代時今湖北省屬于山南東道。
宋代設置荊湖北路和京西南路,宋真宗之后今湖北地區逐漸繁榮;湖北成為重要的糧食,茶葉,棉花產地和四川到長江下游地區的中轉地。
靖康之變后,這里受到金兵的蹂躪而被破壞。
元代設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武昌成為兩湖流域農產品的最大集散地。
明代設置湖廣布政使司,明末商業發展,漢口成為當時四大名鎮之一。
清代分設湖北省,1840年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沿長江上溯,漢口、宜昌、沙市相繼開辟為商埠。洋務運動興起,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興辦大量洋務企業,使得湖北經濟迅速發展。
辛亥革命在湖北打響的第一槍(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成立后經濟一度迅速發展,但在抗日戰爭中又受到嚴重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中南局設置在武漢,管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六個省區,湖北又有較大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前是中南地區的中心。
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于湖北隨州的戰國編鐘(又稱曾侯乙編鐘),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地理
-
主條目:湖北地理
湖北省位于中國大陸的華中地區,地處“秦嶺—淮河”分界線以南,因而是南方省份,氣候為副熱帶季風氣候。
湖北省三面環山,西部是大巴山區,東北部是大別山區,東部為幕阜山丘陵,中南部為江漢平原,長江橫穿全省,長江三峽有兩峽在湖北境內,在湖北境內一段是長江彎道最多的“荊江河曲”,湖泊眾多。大巴山東段的神農架在遠古冰河時期受周圍山地的保護,成為動植物的避難所,有許多活化石孓遺物種被保護下來,武當山位于西北部十堰境內。
地形
湖北山地為56%,丘陵崗地為24%,平原占20%,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地形可以分為四類:
- 鄂西山地
- 江漢平原
- 鄂東北低山丘陵
- 鄂東南低山丘陵
氣候
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鄂西南長江三峽以南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區,其余廣大地區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區,具有季節變化明顯和南北過渡性的氣候特征。
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河流湖泊
湖北河網密布、水系發育、水資豐富。據2003《湖北農業年鑒》湖北全省擁有1194條大小河流。 湖北湖泊眾多,面積大于0.5平方公里有一千余個,因此被稱為“千湖之省”。湖北如今僅有325個湖泊,大部分湖泊已被填為平地。
- 長江向東橫貫,境內流長1061公里。
- 漢江是自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北向東南,蜿蜒境內878公里。
- 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六倍。
- 梁子湖面積482.5平方公里,處在武漢、黃石、鄂州、咸寧的交界處。
資源
鐵礦:集中分布在鄂東南和鄂西南地區,尤其是黃石、大冶、鄂州三市縣
銅礦:集中分布在黃石、大冶和陽新三市縣
鹽、石膏、芒硝:集中分布于江漢平原
行政區劃
湖北省共有13個地級行政區,其中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02個縣級行政區,其中包括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和1個林區[2];1221個鄉級行政區,其中包括279個街道、733個鎮和209個鄉[3]。
- 地級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荊州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 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神農架林區
地圖 |
# |
行政區 |
行政級別 |
縣級行政區
|
1 |
武漢市 |
副省級城市 |
2 |
鄂州市 |
地級市 |
3 |
黃岡市 |
地級市 |
4 |
黃石市 |
地級市 |
5 |
荊門市 |
地級市 |
6 |
荊州市 |
地級市 |
7 |
十堰市 |
地級市 |
8 |
隨州市 |
地級市 |
9 |
襄陽市 |
地級市 |
10 |
咸寧市 |
地級市 |
11 |
孝感市 |
地級市 |
12 |
宜昌市 |
地級市 |
13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自治州 |
14 |
天門市 |
副地級市 |
15 |
潛江市 |
副地級市 |
16 |
仙桃市 |
副地級市 |
17 |
神農架林區 |
林區 |
經濟
-
主條目:湖北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GDP)來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國內生產總值(GDP)
2011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19594.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GDP及比重
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569.30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9818.76億元,增長17.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538.04 億元,增長19.1%。三次產業結構由2009年的13.6∶49.1∶37.3調整為13.1:50.1:36.8。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營利性服務業及非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增長12.5%、10.9%、10.1%、1.3%、4.4%、18.9%和15.3%。
工業產值和增長率
201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565.6億元,比上年增加2260.00億元,增速達到20.5%。全省39大類行業中, 38個實現增長, 26個增長20% 以上, 16個增速超過30%。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6944.8億元,增長36.6%;實現銷售產值26239.3億元,增長36.4%。工業品產銷率97.4%。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內銷產值25040.3億元,增長35.8%。全省完成出口交貨值1199億元,增長52.6%, 快于全國增速16.2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6934.77億元,增長35.3%。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497.41億元,增長29.3%,慢于產值增幅7.3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5095.04億元,占全省的59.5%,同比提高5.7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其他經濟類型企業(民營企業為主)分別增長14.4%、33.7%。
農業產值和增長率
2011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2569.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4%。糧食總產量2388.53萬噸,連續8年豐收,比上年增產14.54億斤,增長3.14%。生豬出欄增長1.1%,禽蛋、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3%、3.4%。油菜籽、淡水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水果、茶葉、蔬菜產量分別增長18.4%、11.2%、7.3%。林業全年植樹造林任務超額完成,林業產值增長9.9%。
外貿狀況
2011年,全省累計進出口335.2億美元,同比增長29.2%,比全國平均增幅高6.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95.4億美元,同比增長35.3%,比全國平均增幅高15個百分點;進口139.8 億美元,同比增長21.7%。
外資利用狀況
2011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資新批項目339個,同比增長10.8%;合同外資49.7億美元,同比增長78.4%;實際使用外資46.6億美元,同比增長14.9%。全省引進省外資金項目2165個,實際到資3377億元,同比增長70%。
財政收入
2011年湖北省地方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與上劃中央四稅之和)完成2583億元,增長33.0%。其中,上劃中央四稅1113億元,增長20.0%;湖北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70.1 億元,增長45.4%,比年初預算超收248 億元。湖北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1067億元,增長37.1%;非稅收入完成403億元,增長73.0%。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3160億元,同比增長26.0%,其中省級支出400億元,同比增長46%;市縣支出2760元,同比增長24%。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
2010年,全省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由上年的630.96萬人減少到589.81萬人,全年減貧41.15萬人,超計劃2.8%。 2010年是全省連續實施扶貧搬遷的第7年,當年搬遷貧困戶10337戶、4 1348人,超計劃3.3%。全年轉移培訓貧困勞動力54264人,超計劃8.5%,就業27190人,轉移就業率98%。老區建設項目區農村人平純收入比上年增加342.4元,達到4200元。
支柱產業
湖北的八大支出產業分別為:汽車、鋼鐵、石化、食品、電子信息、紡織、裝備制造和建材。其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其中汽車、鋼鐵、石化、食品主營業務突破3千億元。
發展狀況
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屬于中等偏后;同時湖北農業經濟數量大,所占比重高,屬于農業大省。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60.6倍;根據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3%,增長速度次于重慶、天津等22個省份居23位,低于全國9.8%的平均水平。1978年-2008年,湖北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在第9位至第13位間輪替,1978年位居全國第10位,1990年第9位,1995年第11位,2004年第13位,2007年第11位,2008年居第10位。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78-2007年30年湖北經濟的年增長率,有9年低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1年高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30年間有15年年增長率低于10%,15年高于10%。GDP總量的發展,1992年突破1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7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1998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年,湖北GDP總量首次過1萬億元,達到11,330.3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較,GDP總量居全國第十位,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1,780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4,963.61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4,586.77億元,增長12.4%。人均GDP達到18,796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0.24億元,增長20.3%,稅收收入537.14億元,增長23.8%[4]。2007年,湖北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9,150.0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4.5%,占全國的比重達到3.3%;其中第一產業1,422.80億元,占GDP比重15.55%;第二產業3,633.02億元,占44.75%;第三產業3,632.39億元,占39.71%;人均GDP為16,064元,次于新疆、山西等15省份居第16位[5]。湖北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78年為40.5:42.2:17.3(同期全國為28.2:47.9:23.9);2007年為15.5:44.7:39.7(同期全國為11.1:48.5:40.4),從1978年-2007年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結構漸漸趨向于合理,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舊占有較大比重,第三產業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次于河南、吉林等12省區居全國第13位;二產業占GDP比重次于新疆、吉林等20省居21位;三產業占GDP比重次于天津、湖南等9省份居第10位。按絕對數比較,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次于江蘇、湖南等7省居第8位;二產業增加值總量次于四川、福建等10省居第11位;三產業增加值總量次于遼寧、四川等11省居第12位。
農業
湖北農業是中國北方產麥區和南方產稻區之間的過渡區,因此已經實現稻麥和棉麥兩熟,南部實現了雙季稻和三季稻,因此農業產量相當高。由于湖泊眾多,水產養殖是湖北的強項,是中國三大淡水養殖區之一,長江魚苗可以供應全國,著名的“武昌魚”更是聞名遐邇。
工業
2008年,湖北GDP11330億元,進入全國第十位,比2007年提高了兩位。湖北的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工業產值占總產值一半以上,其中重工業多集中在武漢、宜昌、黃石、襄陽、十堰等地。例如,中國大型鋼鐵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于武漢;中國三大汽車制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于武漢,在武漢、十堰和襄陽設有工廠;長江第一座大壩葛洲壩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水利樞紐在宜昌境內。湖北礦產豐富,有大冶鐵礦,應城石膏礦,荊襄磷礦等,因此冶金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工業歷史悠久,比較發達。
交通
湖北交通發達。
- 公路:
- 國道:316國道、318國道、106國道、107國道、207國道、209國道
- 高速公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G45大廣高速公路、G42滬蓉高速公路、G70福銀高速公路(漢十高速公路)
- 鐵路:
- 京廣鐵路、武廣高鐵、京九鐵路、漢丹鐵路、襄渝鐵路、焦柳鐵路、鴉宜鐵路、宜萬鐵路、漢宜鐵路、合武鐵路、武九鐵路、武麻鐵路、長荊鐵路
- 航空:
湖北省內有四個大中型民用機場,分別是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中國民航總局指定的華中地區唯一的綜合航空樞紐和最大的飛機檢修基地)、宜昌三峽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
湖北內河航運發達,長江、漢水是兩大水運干線。 橋梁: 湖北內有已建和在建的長江大橋超過20座,自上游到下游分別是巴東長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葛洲壩三江大橋、夷陵長江大橋、宜萬鐵路宜昌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枝城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黃岡長江大橋、鄂黃長江大橋、鄂東長江大橋、黃石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大橋南端在江西省境內)。
人口
湖北省2003年總人口為6005萬,人口密度為334人/km2,人口多集中在江漢平原,鄂西山區人口稀疏。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6‰,男女性別比為107.59,勞動適齡人口為70.8%,少兒22.8%,老齡人口6.7%。城市人口比重為40.59%,文盲率為7.15%。
- 少數民族:苗族、土家族、回族、滿族等50多個,多分布于鄂西。
湖北人俗謂:“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歷史上九頭鳥這一稱謂吉兇不一,褒貶參半。[6]現代外界將此稱呼視為狡猾和奸詐的代名詞。[7]
湖北省各市(州、林區)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湖北省 |
185,888.43 |
56,990,000 |
60,849,108 |
武漢市 |
8,494.41 |
8,910,000 |
8,282,137 |
黃石市 |
4,585.51 |
2,419,000 |
2,553,906 |
十堰市 |
23,674.41 |
3,228,000 |
3,488,639 |
宜昌市 |
21,227.00 |
4,030,000 |
4,014,645 |
襄陽市 |
19,724.41 |
5,425,000 |
5,819,985 |
鄂州市 |
1,593.54 |
1,031,000 |
1,070,140 |
荊門市 |
12,192.57 |
2,839,000 |
2,985,656 |
孝感市 |
8,922.72 |
4,665,000 |
5,217,591 |
荊州市 |
14,068.68 |
5,841,000 |
6,517,704 |
黃岡市 |
17,446.63 |
6,667,000 |
7,309,788 |
咸寧市 |
9,749.84 |
2,506,000 |
2,860,833 |
隨州市 |
9,614.94 |
2,199,000 |
2,542,286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24,061.25 |
3,477,000 |
3,910,776 |
仙桃市 |
2,519.83 |
1,364,000 |
1,501,463 |
潛江市 |
1,929.51 |
939,000 |
1,002,265 |
天門市 |
2,528.35 |
1,376,000 |
1,691,318 |
神農架林區 |
3,215.83 |
74,000 |
79,976 |
文化
漢劇
漢劇是一種流行于湖北,但是對京劇和周邊省份的曲目都有顯著影響的劇目。[8]
楚文化指先秦時期在楚國蘊育,產生并發達的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荊楚文化特指楚國滅亡后,楚文化在湖北地區的繼承,延續和發展。荊楚文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 歷史文化名城:
- 江陵(荊州)(1)
- 武漢(2)
- 鄂州(3)
- 襄陽(4)
- 隨州(5)
- 鐘祥(6)
方言有:江淮官話、贛語、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湘語。
自然文化景觀
- 黃鶴樓
- 古琴臺
- 長春觀
- 歸元寺
- 寶通寺
- 晴川閣
- 東湖
- 武當山
- 神農架
- 長江三峽
- 神農溪
- 禪宗四祖寺
- 禪宗五祖寺
- 隆中
教育
湖北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在中國名列前茅。
高等教育
湖北省武漢市是中國五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
目前湖北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1所,其中部屬普通本科院校8所,普通本科軍事院校6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27所。全省所有高等院校的名稱和地址參見中國大學列表。
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
華中師范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南民族大學 |
軍事經濟學院 |
海軍工程大學 |
空軍雷達學院 |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 |
通信指揮學院 |
武警武漢指揮學院 |
湖北大學 |
長江大學 |
江漢大學 |
三峽大學 |
武漢科技大學 |
湖北工業大學 |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
湖北民族學院 |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
黃石理工學院 |
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 |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 |
武漢工程大學 |
武漢紡織大學 |
武漢工業學院 |
湖北中醫學院 |
湖北師范學院 |
黃岡師范學院 |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
湖北民族學院 |
湖北文理學院 |
武漢體育學院 |
湖北美術學院 |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 |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 |
黃石理工學院 |
咸寧學院 |
鄖陽醫學院 |
湖北警官學院 |
武漢音樂學院 |
湖北經濟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 |
荊楚理工學院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
湖北工程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 |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 |
中等教育
湖北的中等教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在歷年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湖北學生均取得優異成績。湖北省也素有“中學奧林匹克競賽之鄉”的美譽。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黃石二中、襄樊四中、襄樊五中、龍泉中學、黃岡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荊州中學等一批著名中學每年都有大量考生通過參加高考、考前保送等方式進入海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
湖北名人
政治、軍事
- 伍子胥 (監利): 春秋時期著名將領,軍事家。
- 張柬之 (襄陽): 唐代政治家。
- 段文昌 (江陵): 唐代政治家,曾任宰輔。著名學者段成式之父。
- 宋庠 (安陸): 北宋狀元、著名政治家。
- 陳友諒 (仙桃):元末農民軍首領,大漢政權的建立者。
- 明玉珍 (隨州):元末農民軍首領,大夏政權的建立者。
- 楊溥 (石首): 明代政治家,宣德皇帝內閣大臣.
- 朱厚熜 (鐘祥): 即嘉靖皇帝,初襲興獻王位,正德十六年入繼大統,在位45年。
- 周嘉謨(天門): 明代政治家,歷任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
- 張居正(荊州): 明代政治家,萬歷皇帝首輔.
- 黎元洪(大悟):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 何成濬(隨縣):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第一次北伐任總參謀長,抗戰期間任軍法執行總監,赴臺后擔任過第一屆國大第二次會議主席。
- 湯化龍(浠水):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國眾議院議長。在加拿大維多利亞被刺殺。
- 湯薌銘(浠水):政治家、軍事家。佛教居士。湯化龍之弟。
- 陳宦(安陸):北洋時代重要的軍閥。
- 藍天蔚(黃陂):清末民初軍人。關外湖北三杰之一。
- 吳祿貞(云夢):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 李之龍(仙桃):中山艦艦長、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
- 居正(武穴): 中華民國政治家,曾任法務部部長、司法院院長。
- 沈鴻烈(天門):國民革命軍海軍上將。曾任青島特別市市長,山東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
- 吳國楨(建始):中華民國政治家,曾任上海市長、臺灣省主席。
- 陶希圣(黃岡):著名學者,曾任北大教授。經濟史家。曾任蔣介石秘書,主創《中國之命運》,國民黨中常委。
- 李煥(武漢):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 王作榮(漢川):經濟學家,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
- 汪民楨(麻城):曾任陳誠秘書,名政論家。
- 彭孟緝(武昌):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臺灣二二八事件的直接責任人。
- 陳昌浩(武漢):中共早期領導人。
- 劉華清(大悟):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 蕭楚女(武漢):(男)共產黨的青年理論家,1927年4月犧牲于廣州。
- 施洋(竹山):早期革命家,二七革命犧牲。
- 林彪(黃崗):軍事家,曾任中國共產黨副主席。
- 秦基偉(紅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
- 李先念(紅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 董必武(紅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
- 陳潭秋(黃岡):中共一大代表,早期革命家,1943年犧牲。
- 向忠發(漢川):曾任中共總書記(中共六大)。
- 伍修權(陽新):軍事家,外交家。外交部副部長(1950.12~1955.1),197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 徐海東(大悟):著名軍事家,1955年,授于大將軍銜。
- 廖秀冬(武漢):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
- 黃永勝(咸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陸空總參謀長
文化、教育
- 鐘子期(武漢):先秦音樂鑒賞家。
- 屈原(秭歸):戰國時期著名詩人。
- 王昭君(興山):漢代著名美女。
- 杜審言(襄陽): 唐代著名詩人。
- 孟浩然(襄陽):唐代著名詩人。
- 陸羽(天門):茶圣,《茶經》作者。
- 段成式 (江陵): 唐代學者,著有酉陽雜俎。宰輔段文昌之子。
- 皮日休(天門):唐代著名詩人。
- 宋祁(安陸):宋代著名學者。
- 米芾(襄陽):宋代著名書法家、畫家。
- 二程(黃陂):宋代著名理學家。
- 李時珍(蘄春):明代藥學家,《本草綱目》作者。
- 郝敬(京山):明代理學家。
- 耿定向(黃安):明代理學家,與其弟耿定理、耿定力齊名。
- 公安三袁(公安):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明代文學家。
- 鐘惺(天門):明代文學家,竟陵派領袖。
- 譚元春(天門):明代文學家,竟陵派領袖。
- 杜濬(黃岡):清初遺民詩人。
- 熊賜履(孝感):清初理學名臣。
- 徐耀文(仙桃):晚清著名棋手。
- 張難先(仙桃):“湖北三怪”之一、愛國民主人士。
- 聞一多(浠水):近代著名詩人,《七子之歌》作者。
- 王亞南(黃岡):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譯者。
- 李四光(黃岡):著名地質學家。
- 楊守敬(宜都):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藏書家。
- 熊十力(黃岡):20世紀中國最杰出哲學家,新儒家開山人物。
- 李濟(鐘祥):中央研究院院士,人類學,考古學家。
- 王世杰(崇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武漢大學第一任校長。
- 徐復觀(浠水):新儒學大師。
- 沈剛伯(宜昌):臺灣大學文學院長、代理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 邢慕寰(黃梅):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學家。
- 張培剛(紅安):哈佛三劍客之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發展經濟學創始人。
- 湯用彤(黃梅):中央研究院院士,哲學史家。
- 蔣碩杰(應城):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學家,是華人中最早獲得Nobel經濟學獎提名者。
- 殷海光(黃岡):臺灣大學教授,中華民國民主的啟蒙者。
- 曹禺(潛江):著名劇作家,中國現代話劇開山人物。
- 聶紺弩(京山):著名雜文家。
- 胡秋原(黃陂):著名學者。曾任立法委員。
- 居浩然(武穴):學者,國民黨元老居正之子。曾任淡江英專(淡江大學之前身)校長。
- 昌彼得(孝感):學者,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教授。
- 李蘭甫(黃梅):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東吳大學商學院教授,著名經濟學、管理學專家。
- 聶華苓(應山):著名作家。
- 鄭明娳(漢口):著名散文家、學者。
- 熊召政(英山):著名作家。
- 池莉(仙桃):19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家。
- 熊宜中(漢口):著名旅臺國畫家、華梵大學教授。
科學、技術
- 畢升(英山):宋代活字印刷發明人。
- 李時珍(蘄春):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等醫藥學著作。
- 王竹溪(公安):著名物理學家。
- 彭桓武(麻城):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始覑蹱柼m科學院院士。
- 朱光亞(漢口):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
- 李四光(黃岡):地質學家。
- 姚期智(孝感):美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
- 田長霖(黃陂):美國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學原校長。
- 黃鍔(武漢):美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信號處理方法EMD發明人。
- 周元燊(南漳):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渡大學教授。主要從鞅論、最佳止步理論、序貫分析研究。
- 李天培(應城):國際著名光電子與光通信技術專家。曾任BellCore首席專家,NSF電子通訊部門主任,普林斯頓大學及Sarnoff公司顧問。
- 朱邦復(黃岡):漢字基因理論發明人,倉頡碼發明人,中文電腦開山人物。
- 陳祖濤(武漢):汽車工程師,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一汽第一人”。
- 萬哲先(沔陽):著名代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舒德干(鄂州):著名古生物學家。
- 李緒鄂(武漢):著名導彈專家,中國洲際戰略導彈及固體潛地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曾任航天工業部部長。
- 劉永坦(武昌):著名雷達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劉石泉(大冶):著名導彈專家。
- 池際尚(安陸):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
- 陶述曾(新洲):著名工程技術專家。
- 王承書(武昌):物理學家。
- 涂長望(武漢):氣象學家。
- 戴芳瀾(江陵):真菌學家。
宗教
- 道信(廣濟縣,今武穴市):禪宗四祖
- 弘忍(黃梅):禪宗五祖
- 神會(襄陽):曾被奉為禪宗七祖,為荷澤宗的建立者
- 來果(黃岡):近代禪宗大德
- 黃念祖(江陵):一代凈土宗師
- 凈慧(黃岡):當代高僧
- 本煥(新洲):當代高僧
- 大愚阿阇黎(武漢): 心密初祖
- 明真(荊門):法號真慈,現代禪宗大德。
- 吳立民(陽新):號吳明,法名信如。著名佛學專家、原中國佛教研究所所長。
- 陶仲文(黃岡):明代著名道士。
工商、實業
- 雷軍(仙桃):金山公司總裁兼CEO。
- 周鴻祎(蘄春):360安全中心董事長。
- 陳一舟(武漢):千橡集團董事長。
藝術
- 譚鑫培:中國20世紀初的京劇大師。
- 陳伯華:漢劇大師。
- 周小燕:武漢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 施鴻鄂:武漢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 徐帆:武漢人,女演員。
- 牛莉:武漢人,女演員。
- 劉亦菲:武漢人,女藝人。
- 袁泉:荊州沙市人。
- 曾黎:荊州沙市人。
- 陳數:黃石人,女演員。
- 田原:武漢。
- 陳瑞:女藝人。
臺灣藝人任賢齊、周傳雄、秦祥林、蔡琴、徐貴櫻、俞小凡、范曉萱 和蘇慧倫、楊林、高凌風、庹宗華、庹宗康、卜學亮等祖籍均為湖北。
體育
- 萬籟聲:鄂州葛店人, 著名武術家,一代武術宗師。
- 呂紫劍: 宜昌人,長江大俠,當代著名武術家。
- 周繼紅:武漢人,女子跳水運動員。
- 伏明霞:武漢人,女子跳水運動員。
- 李娜:武漢人,女子網球運動員。
- 李小雙:仙桃人,男子體操運動員。
- 楊威:仙桃人,男子體操運動員。
- 程菲:黃石人,女子體操運動員。
- 喬婭:荊州沙市人,女子體操運動員,前國家女子體操隊隊長。
- 廖輝:仙桃人,男子舉重運動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
- 喬紅:武漢人,女子乒乓球運動員。
1949年以后的主要領導人
|
- 書記
- 李先念
- 王任重
- 曾思玉
- 趙辛初
- 陳丕顯
- 關廣富
- 賈志杰
- 蔣祝平
- 俞正聲
- 羅清泉
- 李鴻忠
|
- 省長
- 李先念
- 劉子厚
- 張體學
- 曾思玉
- 趙辛初
- 陳丕顯
- 韓寧夫
- 黃知真
- 郭振干
- 郭樹言
- 賈志杰
- 蔣祝平
- 張國光
- 羅清泉
- 李鴻忠
- 王國生
|
友好省州關系
省州級
美國俄亥俄州
美國亞拉巴馬州
德國薩爾州
德國薩克森州
法國洛林大區
法國阿基坦大區
挪威泰勒瑪克郡
俄羅斯薩拉托夫州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
烏克蘭基輔州
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
羅馬尼亞加拉茨縣
喀麥隆南方省
地市級
中國赤壁市 * 白俄羅斯巴拉諾維奇市
中國鄂州市 * 科特迪瓦阿本古魯市
中國鄂州市 * 日本新潟縣三條市
中國鄂州市 * 澳大利亞懷阿拉市
中國黃石市 *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羅特威爾縣
中國黃石市 * 新西蘭納爾遜市
中國黃石市 * 日本岐阜縣關市
中國荊門市 * 美國新墨西哥州里奧蘭曹市
中國荊州市 * 日本福島縣會津若松市
中國荊州市 * 烏克蘭基輔州白采爾科維市
中國荊州市 * 美國紐約州韋斯特切斯特郡
中國潛江市 * 德國海登海姆
中國十堰市 * 羅馬尼亞克拉約瓦市
中國隨州市 * 澳大利亞南澳州皮里港市
中國孝感市 *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市
中國武漢市 * 日本大分縣大分市
中國武漢市 *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
中國武漢市 * 德國杜伊斯堡市
中國武漢市 * 英國曼徹斯特市
中國武漢市 * 羅馬尼亞加拉茨市
中國武漢市 * 烏克蘭基輔市
中國武漢市 * 蘇丹喀土穆州(市)
中國武漢市 * 匈牙利杰爾市
中國武漢市 * 法國阿基坦大區波爾多市
中國武漢市 * 荷蘭海爾德蘭省阿納姆市
中國武漢市 * 韓國忠清北道清州市
中國襄陽市 * 日本愛知縣犬山市
中國孝感市 *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市
中國宜昌市 * 法國洛林大區梅斯市
中國宜昌市 * 瑞典塞得港市
中國宜昌市 *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路德維希堡縣
中國宜昌市 * 烏克蘭扎波羅熱市
中國宜昌市 * 法國瓦朗謝納市
中國鐘祥市 * 羅馬尼亞加拉茨縣泰庫奇市
|
|